運動有益健康,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更能降低復發風險、改善焦慮憂鬱情緒等,但據調查,台灣癌友不僅缺乏正確的運動知識,且最愛運動項目是走路,專家提醒,要活得久要動的夠,須針對肌力、肌耐力、敏捷、平衡、心肺等五大核心能力加以鍛鍊。
因癌症治療科技日新月異,全癌症5年相對存活率從過去40.7%進步到62.1%,這樣的變化使得癌症治療的焦點,從消滅危及生命的癌細胞,進一步延伸到癌後的康復。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澳洲臨床腫瘤學會 (Clinical Oncology Society of Australia, COSA)等國際學會共同發起「運動即良藥」,指出癌後運動應納入癌後追蹤階段的「處方」之一。我國癌症希望基金會花費兩年時間了解國際趨勢、調查台灣病友現況,透過實作經驗的調整修正,推出「癌後運動處方、有動 ”5” 保庇」主張。
癌症希望基金會榮譽董事,同時也是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謝政毅醫師表示,希望能將運動訓練融入癌症照護,以提升病友體能活動,擺脫靜態生活。透過物理治療師的身體評估以及經認證的教練共同協作,最後關鍵是病友的主動參與,為自身健康負起責任,維持健康生活。
在台灣,多數癌友都知道要運動,但是「動對」了嗎?謝政毅指出,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與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合作的研究調查顯示, 癌後病友雖然有「動起來」,但近8成偏好走路,顯示雖然有動但並非「動得有效」。
此外,將近6成的病友並沒有得到醫療人員建議運動的提醒,其餘4成的病友雖有接受醫療人員的建議,但建議方式大多是「走路」,顯示醫療人員對於癌友運動的了解仍有侷限,並未意識到應有復健、教練跨專業的接軌。
調查還顯示,造成病友的運動障礙原因,有超過4成是因為治療後的不良反應,事實上,國際文獻卻顯示了運動可以降低癌症治療後的中長期副作用,如疲憊、淋巴水腫、改善睡眠、降低焦慮憂鬱。
物理治療師林昭印指出癌友在治療後運動常面臨「三不知」:
一、不知【何時動?】:許多癌友在治療結束後,對於何時開始運動感到不確定。
二、不知【怎麼動?】:即使想要運動,癌友往往缺乏正確的運動知識,擔心運動過程中出現不當動作,會造成身體的傷害,例如身上胃癌切除1/3胃部的病友,就不適合做增加腹壓的訓練。
三、不知【找誰動?】:癌友康復過程中,不知道哪裡有了解癌症相關限制或風險的專業教練來提供指導。
NSCA美國體能協會官方講師林冠廷特別強調,癌友運動不是只有動這麼簡單,需要〝動之有道〞,針對肌力、肌耐力、敏捷、平衡、心肺等五大核心能力加以鍛鍊,才能達到有效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