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是當今各種電子產品不可或缺之物,卻因取之不易,堪稱關鍵戰略資源。英國愛丁堡大學科學家發現,某些細菌,竟能將稀土金屬從回收電子產品分解出來,倘善加利用,可望為綠色科技帶來一大貢獻。
隨著人類致力降低石化資源使用,降低全球暖化危害,轉向電力驅動的設備產品,未來對金屬的仰賴只會愈高。然而,從太陽能光電板、無人機、風機、到電動車馬達,無一不需要稀土金屬,且中國主宰了全球的稀土供應鏈,是西方國家的一大隱憂。
在此背景下,愛丁堡大學欲探究微生物在分離回收金屬的能耐。
衛報引述研究人員教授Louise Horsfall之說法,細菌是了不起的、瘋狂的小東西,有的可合成金屬的奈米粒子,是一種「去毒」過程。亦即,細菌附著於金屬原子上,然後將之分離出奈米顆粒,如此便不會受到金屬「毒害」。研究人員利用此特性,將電池與汽車廢棄物加以溶解,接著將菌株附著在廢料的特定金屬上,藉此過程提取出錳、鎳、鋰、鈷等金屬。
研究人員採用的是天然菌株,未來則計劃使用基因改造的細菌,強化提取金屬之能力。接下來則是要驗證,用細菌從電子廢棄物取出的金屬,究竟能否真的應用於產製新的電池與電子裝置。
若成功,不啻是綠色科技大躍進,有助循環經濟、環境目標,同時亦能降低稀土市場遭中國宰制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