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亞洲生技大展,7月26日至29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行,如何開創台灣新藥、創新、精準及再生醫療商機,成為熱門話題,也是生技醫療產業未來努力的方向。台灣ICT及AI產業是強項,如能結合,應有機會開創另一個兆元產業。
生技產業起步較晚
台灣生技產業蓽路藍縷,一路走來備極艱辛,1980年當時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李國鼎,看見美國藥廠安進(Amgen )靠著研發出治療洗腎患者貧血問題的新藥「紅血球生成素」,一炮而紅,因此決定將生物技術列入我國的「八大重點科技」,從此開啓生技研發創新之路。
1984年,行政院成立「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成功整合生技產業上下游。由於當時台灣是B型肝炎高感染區,DCB曾努力研究B型肝炎疫苗,卻因為輿論與市場壓力,無功而返。因此在2000年以前,台灣生技產業成績幾乎繳了白卷。
台灣努力發展生技產業
其後政府積極努力,2018年頒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2021年修訂「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將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產業列為重點扶持項目。然而,時代在變,再生、精準、數位醫療、新劑型藥品,台灣都在發展階段,政府有必要加強推動新藥研發,及各項醫療產業,以符合國際衛生醫療發展趨勢。
台灣現在生技產業生態,主要分佈在中科、屏東生物醫學園區、南科、新竹生物科學園區、內湖科技園區。各個園區都有不同發展的特色,但是整體而言,都在投資播種階段,據估計到2025年大健康產業進步快速,但是距離兆元產業仍有相當距離。
生技產業重新出發
台灣生技產業從2012年營業額3,590億元,到2021年,增加為6,011億元,年複合成長率約5 %,成績不錯。遺憾的是,2022年美國暴力升息,生技產業資金成本驟增,各項領域交易萎縮,生技醫藥從1,133筆,下降到919筆,醫療照護從1,011筆,下滑到857筆,產業發展受挫,直到去年,才有復甦的跡象。
台灣老年化快速來臨,醫療照顧需求擴大,大型醫療照護公司採取擴大規模策略,小型醫院與機構,則採行合作夥伴,並增加營運資金,期能強化市場競爭力,由於正需要各項生技醫療專業的配合,未來發展潛力可期。
AI結合生技產業創造大未來
然而,未來究竟應如何加強推動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期能創造下一個兆元產業?台灣ICT及半導體產業,基礎深厚,據估計,2028年全球總產值將達到5兆美元。應有餘力在資金或AI、資通訊等多重領域上,協助生技產業發展。
生醫產業已列為國家重點方針,涵蓋範圍包括精準醫學、再生醫學、AI智慧醫療等,廣泛應用時代正加速到來。由於人口加速老化,台灣癌症病患急遽增加,健保每年支付癌症健保點數支出已破1,334億元,次世代照護需求不斷增加。因腫瘤治療病患每年已高達220萬人次,癌症病患多達83萬人,需求龐大。
生技醫療產業充滿未來
再生醫療法歷經十年的討論,今年终於完成三讀,成為全球繼日、韓之後,完成再生醫療專法的國家。有利提升醫療品質,也成為推動大健康領域產值的重要力量。
台灣同時是全球ICT產業重鎮,半導體製造能力優越,且AI伺服器有8、9成在台灣生產,居世界關鍵地位,未來將著重發展AI應用。如能結合生技、生醫,發展大健康產業,將可協助台灣生技精準醫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