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想要一個可以棲身的庇護所,有形的庇護所或許還不難找,但可以全然接納與包容的庇護所呢?舞蹈空間秋季,邀請編舞家林文中創作的《庇護所》,將臺灣年輕世代的窒息苦悶、席地而坐、哪裡也去不了的窘境,轉化成舞,與觀眾一起尋覓無奈又燦爛的人生海海。
林文中與舞蹈空間前三次的合作,偏重以恢宏的交響樂展開瑰麗又瀟灑的舞蹈,此次一轉舞風,自研究中尋得靈感,將從台灣街邊的故事中,找到新生的力量。記者出身的美國小說家威廉‧福爾曼(William T. Vollmann),在其著作《窮人》中提到的「窮」,不是經濟學家認定的財富弱勢,而是指「在機會和際遇方面低於正常程度的悲慘處境。」而台灣記錄片導演黃庭輔在《4891》中,冷冷記錄貓、狗、神像、遊民、流鶯等等被遺棄的殘障者、病婦,或無事可做的浪人們,在昏暗天色下伴著寺廟梵音共譜流浪曲。
七月排練一開始,舞者們先繳出功課,從文學及影像資料中濃縮出關鍵感受,有的是形體─失去重心的酒瓶、不斷變換樣態的報紙、隨波逐流的垃圾、垂掛佝僂的身體或是蜷曲、對折的身體,有的與氣味擴散的嗅覺相連,有的則覺得更像是傷口病菌的蔓延擴散,或是痛覺。有形無形的樣貌被一一拆解、探索、延展、連想,各自成為一個個人生的旅程。
全舞運用《4891》中「無家者」的訪談為背景音效,大夥以蒼白的詼諧詮釋邊緣人的身體故事,描述社會底層努力生活的悲壯宿命,但穿插其中的《弄臣》、《托斯卡》等歌劇女聲,撫慰了所有情緒的掙扎,儘管各有所想,但創作者無疑是要為大家都找到一個更寬廣的「庇護所」以為出口,哪怕有著不願放棄的放棄,也要有不想反抗的反抗,最終可以找到無法夢想的夢想。
10月底正式發表《庇護所》即將於7月31日啟售,期許社會大眾都能正視與同理社會底層引發的無奈與反思,在萬物齊漲的時代中,讓更多人結伴走進劇場,在四面舞台的環境中,一起找到「庇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