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年度峰會,將於下周在台北登場,這是該聯盟成立五年以來,首度移師台灣舉行,具有高度象徵意義,不僅可以讓更多國際友人認識台灣,也證明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是在2020年6月4日由英國保守黨前黨魁伊恩·鄧肯·史密斯發起,創始會員來自五大洲,包括英、美、加拿大、澳洲、德國與日本等,目前有超過30個國家加入,會員是由這些國會的議員組成,大約有250人。
IPAC是以議會為主體,任何想要加入IPAC的國家,必需由該國國會的主要政黨取得共識,並由兩名不同政黨的國會議員代表參與,例如,美國是由共和黨、民主黨各一名議員擔任,英國也是由保守黨、工黨各一位議員。
唯一的例外是台灣,因為國民黨反對,所以我國遲遲無法加入,但IPAC認為台灣的地位非常重要,於是通過決議台灣得不經政黨協商直接申請加入,台灣在今年高峰會後正式入會。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2020年發起後,第二年開始,陸續在羅馬、華府、布拉格舉行年度峰會,今年會議邁入第四年,首度移師台灣登場,目前有25國、50位國會議員將來台參加,而賴清德總統、副總統蕭美琴都受邀發表演說。
IPAC向來對北京立場非常強硬,除了團結全球各地國會議員因應中共崛起對國際法與人權體系產生的威脅,也曾經對北京做出1062次干預,例如,像是香港蘋果日報黎智英事件,以及推動取消與香港引渡條例等。
根據IPAC公布的資料顯示,這次參與年度峰會者預計29日與台灣政府官員舉行晤談,30日出席峰會,而台海穩定將成為本屆峰會最重要議題。
由於「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的針對性非常強,加上這次來台舉辦,目前正因賴總統就職演說發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論述,引發中國的不滿,雖然「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年度峰會安排早在蔡英文執政時期就確定,但此時兩岸關係更加敏感,恐怕得更謹慎發表言論。
但不論中國的反應為何,這次會議已凸顯台灣戰略地位重要性,未來台灣在亞太地區扮演的角色只會愈來愈重要,甚至因為中國的打壓與威脅,更讓各國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