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22日在新的北極戰略報告表示,在中國與俄羅斯加強合作等新事態發展可能影響地區穩定的情況下,美國將加強與志同道合的盟友的伙伴關係,以在北極制定新的戰略方針。這是五年來,首次更新北極戰略政策報告書。
日經亞洲報導,美國在新發布的北極戰略報告指出,將召開北極安全政策圓桌會議,為國防提供及時且相關的政策指引,並將該議題列入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的議程。
該戰略報告直指,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合作不斷加強,並在該地區多次舉行聯合軍演。2022年和2023年,中國海軍和俄羅斯海軍艦艇曾在阿拉斯加沿岸國際水域共同執行任務。
該戰略報告還提到,「俄羅斯在大規模入侵烏克蘭後受到孤立,使其越來越依賴中國為北極地區的能源出口基礎設施提供融資。」
報告稱,「俄羅斯超過 80% 的天然氣產量和近 20% 的石油產量來自北極,俄羅斯越來越多地轉向中國為開採提供資金,並購買其資源。」
五角大廈認為,北京利用其「冰上絲綢之路」概念,「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倡議的延伸,包括在北約盟國的領土上,尋求對基礎設施和自然資源的投資,在北極站穩腳步。為此,在中國迄今的13次北極科學考察中,中國船隻測試了具有極地能力的無人水下潛艇和固定翼飛機。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希克斯(Kathleen Hicks)22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雖然不是北極國家,但尋求在該地區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更多進入此地區以及在治理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她還說,「這是令人擔憂的,因為它是唯一有意願,並且越來越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戰略競爭對手。」
五角大廈表示,將加強對北極活動的監測,並與包括北約新成員國芬蘭和瑞典在內的盟友和夥伴合作,加強綜合威懾。美國軍方補充說,北極暖化的速度至少是世界其他地區的三倍,冰層迅速變薄,影響了美軍的行動環境。
7月2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到美國防部發布的北極戰略報告的內容時,她表示,「美國歪曲解讀中國的北極政策,對中國依據國際法正常展開北極活動說三道四,無益於北極的和平、穩定與合作,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中國2018年在其「北極政策」宣稱,北極的未來關係到非北極國家的「福祉」,而北極治理需要「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貢獻。
中國提出建造經北冰洋連接中歐的藍色經濟通道、加強北極數位互聯互通等項目,並表示希望「為各方共同利益而努力,透過北極進一步促進共同利益」。
據報導,海冰的減少正在打開北極的兩個戰略咽喉要道,即阿拉斯加和俄羅斯之間的白令海峽以及挪威北部的巴倫支海,使其更加適合航行並具有軍事意義。
北極理事會目前有8個成員國:加拿大、美國、俄羅斯、冰島、挪威、丹麥、瑞典和芬蘭。
在俄羅斯於 2022 年入侵烏克蘭後,去年和今年芬蘭和瑞典分別加入歐洲大西洋聯盟(Euro-Atlantic alliance),除俄羅斯外,所有國家都是北約成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