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今(23)日公布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也是2020年7月以來首例確診。個案獨居且有食用過期食品習慣,但由於其目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中,尚無法詳細詢問飲食史。
疾管署說明,個案為南部50多歲獨居女性,具慢性病史,且有食用過期食品習慣。7月13日陸續出現腹痛、腹瀉、眼瞼下垂、吞嚥及說話困難、全身無力等神經學症狀至急診,7月14日醫師通報採檢送驗,於7月19日確診肉毒桿菌中毒。
疾管署表示,肉毒桿菌為絕對厭氧之產孢桿菌,其所產生之毒素是致病因子,症狀有腸胃道症狀、疲倦,伴隨視力模糊、瞳孔放大、眼瞼下垂或由上到下肢體無力等疑似肉毒桿菌中毒之神經學症,如未即時醫療介入將有相當高的致死率。
中毒來源以攝食受肉毒桿菌污染食物最為常見,其症狀通常於攝食後12至72小時出現,但亦可能於最短2小時,最長8天發生。
感染原因多為食入之食品處理或保存不當所致,如家庭自製醃漬食品或罐頭於製作或包裝過程遭受污染,加上密閉或真空等缺氧保存環境時,都有可能導致肉毒桿菌中毒。
此外,肉毒桿菌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應避免餵食蜂蜜,以降低肉毒桿菌中毒的發生機率。
疾管署提醒,肉毒桿菌產生之毒素不耐熱,煮沸(100℃)加熱10分鐘即可破壞,因此,家庭自製的醃漬食品,食用前應先澈底加熱,以確保飲食安全。真空包裝製品應依標示於冰箱冷藏及保存,而蓋子脹起的罐頭或罐頭開罐後聞到有異味,切不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