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盤、餐具是民眾每天都會以口腔接觸的物品,若以錯誤方式清洗、收納,恐病從口入!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於臉書上舉出,許多人在洗碗時常犯的「5大誤區」,而這些不適當的方法,可能會導致碗筷滋生細菌、黴菌,或是縮短餐具的使用壽命等。
面對油膩膩的碗筷,你也常常先用清潔劑浸泡後再清洗嗎?黃軒提醒,對於頑固污漬,可以將碗筷浸泡幾分鐘,但「不宜超過20分鐘」,不然可能適得其反。
他解釋,長時間浸泡在水中的碗筷會為細菌提供一個潮濕的環境,有利於細菌繁殖。尤其是在溫暖的環境下,細菌的繁殖速度會更快;此外,浸泡雖然可以軟化一些頑固的污垢,但如果時間過長,水中的油脂和食物殘渣可能會分解,產生更多細菌,且浸泡過久的碗筷表面可能會產生一層粘滑的細菌膜,增加清洗難度。
再者,長時間浸泡後,水中的食物殘渣可能會沈澱在碗筷的更深層次的表面,尤其木制的碗筷,這會使清洗過程變得更麻煩,也可能導致更多的細菌殘留。
而木製或竹製的筷子,可能會吸水膨脹,導致開裂或變形,從而縮短使用壽命。
因此,他建議,用餐後盡快清洗碗筷,避免浸泡超過20分鐘,這樣不僅可以避免細菌滋生,也能更輕鬆地去除污漬。
為了節約水資源,有些民眾會限制用水量,但此舉恐導致洗潔精等化學物質沖洗不乾淨,反而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黃軒說,洗潔精等清潔劑中的化學物質如果未能徹底沖洗乾淨,可能會殘留在碗筷表面,長期攝入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對身體造成累積性傷害,尤其肝臟。
殘留的化學物質在進食時進入口腔,可能導致口腔潰瘍或其他口腔問題,有些若對成分過敏,可能引起皮膚過敏或消化系統不適
他建議,洗碗時要確保使用足夠的水將洗潔精徹底沖洗乾淨,特別是有凹槽或細小縫隙的器具。他強調,雖然節約用水重要,但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有效減少用水量而不影響清潔效果。例如,使用節水噴嘴,先將碗筷上的大部分污漬刮掉再進行清洗。
碗筷收納方面,將碗筷在未完全乾燥的情況下收起來,雖然方便,但實際上潮濕的環境是滋生有害微生物的最佳場所,尤其是木製筷子,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產生黃麴霉等,長期攝入可能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增加患肝癌的風險
另外,為了節省空間,洗完碗後將它們疊在一起放置,也可能會導致細菌交叉污染和其他健康問題。
好比說,碗與碗之間的接觸面可能會積聚水分和細菌,導致細菌在不同餐具間傳播。疊在一起的碗筷中間部分難以完全乾燥,潮濕環境會促進霉菌和細菌的滋生。如果碗筷上有殘留的食物碎屑或油污,容易被壓在碗底造成細菌滋生的風險。
他建議,洗完碗後,將碗筷立著放在碗架或晾乾架上,並放置於通風乾燥處,有助於空氣流通,加速乾燥,減少細菌滋生的可能性。或使用烘碗機,但記得將碗筷分開放置,確保每個碗和筷子都能接觸到空氣,迅速乾燥。
另外,洗碗布即使表面看起來乾淨,洗碗布內部可能仍然藏有大量細菌,僅靠清洗無法徹底消除這些細菌,如果不每日清洗和消毒和定期更換,細菌會在廚房器具之間傳播,增加交叉污染的風險
黃軒提醒,很多家庭在洗碗時都存在一些誤區,這些誤區看似無足輕重,但長期下來卻可能對家人的健康造成不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