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在今年創下破紀錄高溫,台灣也比以往更加悶熱,根據衛服部統計,7月才過11天,因熱傷害進診人數就已高達418人,將近去年整個7月的一半。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7月以來,因熱傷害就診人數已多達418人次,最多單日55人次送醫,去年7月整個月還僅有887人次。
衛服部熱傷害定義為除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鹽分缺乏所致的中熱衰竭、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其他特定的熱影響外,還包含氣候過熱、人為因素過熱所導致的意外事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主治醫師鍾稟彥指出,熱中暑的發生有多種原因,環境因素是主要誘因,如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當環境氣溫超過攝氏35度、且相對濕度較高時,人體難以通過出汗來降溫,增加了發生熱中暑的風險。
而熱中暑早期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皮膚發紅發熱且乾燥、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若不及時處理,症狀往往會迅速惡化,出現高燒(體溫超過40度)、意識混亂、抽搐、甚至昏迷。
熱中暑與熱損傷的差別,鍾稟彥強調,主要區別在於,熱中暑患者往往皮膚乾燥無汗,因體溫調節機制已經完全失效。
鍾稟彥建議,應盡量避免在最熱的時段(通常是中午到下午3時)外出或進行戶外活動,如必須外出,要確保充分補水,每15到20分鐘喝一次水,即使不口渴也要主動飲水。
此外,穿著寬鬆、淺色、透氣的衣物有助於散熱,就算在室內也不能掉以輕心,利用空調或風扇來保持涼爽,特別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避免暴露在高溫環境中,並保持室內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