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面臨全球嚴格的經濟制裁,北韓的軍事科技似乎仍不受影響穩定進步,本週甚至宣稱已成功試射新型導彈,並釋出照片佐證。不過南韓一反過去僅表示持續追蹤的態度,而是也跟著公開己方的證據,表示北韓誇大了其軍事實力。從影片看來,明顯是一場失敗,一時之間各說各話。
據BBC報導,北韓27日對外公開試射照片,表示「多彈頭導彈」試射成功。這是一種1960年代由美國初次研發、可以在一顆飛彈中放入多個彈頭以增加敵人攔截難度的高科技飛彈技術。目前除了美國外,僅有英國、法國、俄國及中國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確定有能力自行製造這類飛彈外,部分外界相信持有核武的國家,也疑有此能力,只是從未獲得驗證。
事實上,所謂的多彈頭導彈,還分為「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MRV)以及「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又稱多彈頭分導式載具,MIRV)兩種。兩者都是在洲際彈道飛彈的鼻端裝載多顆能搭載核子武器的彈頭,只不過前者的彈頭可以在空中釋出後分別攻擊不同目標,由於須考量釋放高度、彈頭改變航向各自鎖定目標等技術,其開發難度更高。
然而,即使各彈頭無法獨立攻擊不同目標,MRV因爲具備多個彈頭,可覆蓋一大片區域,加上外界難以確定內部實際彈頭數量,即使能偵測,仍極難在其實際造成傷害前予以攔截。如果北韓真的試射成功,代表其軍事技術有重大進展,也不難理解,為何周邊各國反應如此大。
對於飛彈僅飛行了170公里至200公里間的「極短距離」,北韓官媒給出的解釋是為「確保安全」,包含釋出的誘餌在內的共三枚彈頭,皆成功命中目標,可說是極大的成功。不過南韓方隨後發布影片,表示飛彈飛行軌跡明顯不穩定,隨後在空中提前爆炸,並產生大量碎片,不是「正常」試射會有的現象,而這個距離其實也就是一般洲際導彈的射程。
日本防衛省則表示,飛彈的爬升高度約至100公里,這代表飛彈並未進入外太空,不符合MRV及MIRV需「重返」大氣層的要件,這代表著飛彈本身並未經過高溫、高壓相關的考驗,無從得知飛彈的實際能力。包含美國前國務院官員迪潘(Vann Van Diepen)在內的另一些分析則認為,這次試射不算是「毀滅性的失敗」。
弔詭的是,或許是因為忙於總統大選辯論,密切監控且具備分析這次試射能力的美國,卻沒有發表任何明確的「闢謠」聲明,這無疑給了北韓大肆宣傳的機會。
迪潘進一步指出,即使北韓試射成功,且能夠從這次試射中獲取下次發射用的調整用實驗數據,MIRV的造價高昂,其開發要完善,也需要花上許多時間,離北韓能夠真正武器化使用,至少還需要數年至數十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