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專家報告指出,西方國家的制裁有程度地影響,緬甸軍政府海外軍事採買的能力,但軍政府仍然有管道取得現金與武器來對付反政變叛軍。
據路透社報導,自從緬甸軍方2021年政變後緬甸就陷入一片混亂,西方國家也隨即對軍方、銀行還有任何相關企業實行制裁。三年後反對政變的抗議行動,轉變成緬甸全面內戰。軍方不僅丟掉大片領土,還被指控沒有區分交戰人士,無差別轟炸平民與叛軍。
根據聯合國緬甸人權情況特別調查員安德魯斯(Tom Andrews)撰寫的報告,緬甸軍政府去年3月至今年3月為止進口武器、軍民兩用科技、生產設備與其他原物料,總值約2億5,300萬美元,相對2022年至2023年同期減少約1/3,多虧了新加坡努力阻止國內公司協助緬甸軍政府。
安德魯斯在訪談中告訴路透社,緬甸軍政府購買能力降低,顯示制裁與其他國際社群的努力,影響了軍政府重新補給的能力,這將降低緬甸軍政府發動空襲殺戮無辜村民的能力。緬甸軍政府否認對平民做出暴行的指控,聲稱對手都是「恐怖份子」。緬甸官員對國際制裁的影響輕描淡寫,稱制裁只會拖延軍政府讓國家回歸民主的計畫。
安德魯斯預估2022年到2024年間,軍政府國防部控制的企業,購買了總值約6億3,000萬美元的軍備。報告中指出,新加坡對緬甸出口從2020年的1億1,000萬跌至1,000萬出頭,但緬甸的鄰邦泰國填補了新加坡留下的真空,註冊在泰國公司的出口從2022財政年的6,000萬,攀升至2023財政年的1億2,000萬。
報告指出,在2023年,泰國籍的公司取代新加坡籍公司,成為緬甸軍政府俄製米17(Mi-17)直升機與俄製米35(Mi-35)備用零件的主要供應商,而軍政府就是利用這一些直升機,來運載士兵還有對平民發動空襲,如2023年4月發生在實皆省(Sagaing region)帕錫義(Pazigyi)村的空襲,罹難人數高達百人,其中有40人都是孩童。緬甸軍方宣稱,空襲成功殺死叛軍份子。泰國總理賽塔(Srettha Thavisin)於4月訪談中告訴路透社,泰國在內戰中保持中立,將會試圖解決任何一方提出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