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6月中旬第二季理監事會,針對當前經濟金融情勢,無預警調高存款準備率一碼(0.25% ),從7月1日起實施,預計將從金融市場收回1,200億元游資,對抑制游資充斥,減緩沈重的通貨膨脹壓力,應有助益。
通膨壓力可控
央行這次並宣布啓動第六波不動產選擇性信用管制,調降自然人於六都及新竹縣市之第二戶購屋貸款最高成數至6成。這項措施,料將影響管制區內,即將完工交屋的換屋族或投資客,必須馬上增加10%的自備款,政策有其宣示意義,但是出手仍相當溫和,不至於對不動產市場造成太大衝擊。
分析當前台灣經濟情勢,通貨膨脹壓力尚屬可控,但是不動產炒作疑慮再起,央行以貨幣政策溫和調高存款準備率一碼,應是預防性措施,對於市場資金的供給,應無特別大的影響,不會影響民間資金的成本壓力。
新青安房貸政策時機遭質疑
最近不動產界人士指出,政府的新青安房貸政策應重新檢討,避免成為推升房市甩尾的因素。房地產界認為這項政策已淪於「新的青年安非他命」,錯用時機是最大的問題,不僅沒有調控到房市,還影響小建商的成長機會。業者指出,政府頻繁打房,無效又反而助燃投機風氣,目前數千億資金湧入房市買盤,已使市場風暴危機重重。
不止房市新青安政策受到質疑,最近炒房風爆再燃,桃園青埔某預售建案開賣當天,民眾搶購,擠滿接待中心。另一個北部預售案場,現場人山人海,也有預售案未打廣告,就銷售一空。或建商一週只放出一戶,還每週漲價。六都今年5月房屋成交2萬6,833戶,月增17.1%,年增25.6%,創11年新高,交易熱絡。
中低收入無力買房
央行啓動這一波調整不動產放款,主要是調節市場資金供給。衡諸市場現況,確有必要。然而央行出手調整市場資金,政策手段相當溫和,應是考慮儘量不干預自由經濟,由市場決定價格的重要性,但是能否抑制房市炒風,做法是否能夠達到政策目的,有待觀察。
另外根據聯徵中心最新房貸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購屋貸款共有5萬4,811件,已連續4季上升,創下2009年有統計紀錄以來單季新高,尤其是年收入達百萬以上的貸款買屋族,占比達40.05%,首度突破4成。房地產大漲,中低收入戶或首購族,將更無力購買自住宅。
不動產是火車頭工業,央行未來推出不動產信用管制方案,除了考慮避免重創經濟成長動能,更應考慮發揮警示功能,才能有效抑制炒房風潮,符合市場現況及人民期待。
租屋族更難生存
房地產上漲,弱勢的租屋族更辛苦。主計處統計顯示,自111年7月開始,房租漲幅擴大,突破2%,今年5月房租年增率達2.6%,創28年新高點。目前央行計算消費者物價指數,房租權重較高,不動產價格或租金上漲,已對弱勢人民生活造成嚴重負擔,不容忽視。
半導體產業帶動台股大漲
股市今年的大漲,應該也是央行從資金市場收回1,200億元的重要因素。台股2023年共上漲3793.12點,漲幅達26.8%。今年一月起,因AI浪潮興起,由台積電領軍,預料今年上半年迄6月底為止,半年漲幅極可能超越去年全年度,股市狂飆,幾已成為全民運動,風險不可不防。
當前股市醒目標的如台積電、鴻海、聯發科、廣達等,半導體產業鏈主要企業,股價都大漲,不僅大幅改變台灣產業生態,甚至導致社會資產重分配,嚴重擴大貧富差距。未來可能因為產業不同,資源分配不均,造成新(薪)貧階級,衝擊社會穩定,後遺症不容忽視。
央行調整貨幣政策,顯示政府已注意新經濟型態誕生,確已影響國家經濟社會及發展,後續政府應積極透過其他更有效率的金融或公共政策,穩定社會及經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