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首次記錄到臺灣珍貴稀有原生蝮蛇科蛇類「百步蛇」,從護卵、護幼到幼蛇離巢的過程,林業保育署今(11)日舉辦記者會,公開這項全球首筆野生百步蛇的生殖生態珍貴資料。
臺中分署分署長張弘毅說,這是臺灣也是世界首度揭露百步蛇在野外產卵後的護卵、孵化、護幼,到幼蛇離巢的完整過程與行為,分署協同野聲團隊以紅外線自動相機,搭配縮時攝影機、夜視鏡、密錄攝影機等科技器材,歷經2個多月時間日夜拍攝,成功記錄到整窩20顆蛇卵的孵化,以及幼蛇全數平安離穴的過程,並以不影響幼蛇活動的諧波反射器,成功追蹤幼蛇離穴後的活動,也是全球幼蛇追蹤研究的重大突破。此外,這次也觀察到雌蛇的護卵與疑似為了利於蛇卵孵化而在午間離穴一段時間再回穴的體溫調節行為,以及幼蛇孵化後雌蛇仍持續留在穴內的護幼行為。

諧波反射器追蹤幼蛇
臺中分署補充,諧波反射器可發出訊號,過去曾被使用在蛙類、蜥蜴、甲蟲等追蹤研究,此次野聲團隊將其黏貼在離穴後完成首次蛻皮的百步蛇幼蛇體表進行追蹤,發現幼蛇離穴後,並未立即長距離播遷,而是先躲藏在附近的岩縫、樹叢,再漸移至周邊次生林環境中活動,並且以清晨及傍晚活動最為頻繁。幼蛇在第二次蛻皮後,原本黏貼在身上的發報器也跟著全數褪下,不會對幼蛇成長造成阻礙。
林業保育署表示,百步蛇為臺灣原生的蝮蛇科蛇類,屬「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回顧文獻,過去有許多蝮蛇科蛇類被記錄到護卵行為,但多數僅觀察到野外雌蛇蜷曲於卵上,或是在人為飼育環境下的觀察紀錄,這次臺中分署在發現野外百步蛇產卵後,積極運用各種拍攝技術全程記錄,過程中更投入人力24小時日夜不間斷守護,才得以取得如此珍貴的資料與影像。

野外記錄補足百步蛇繁殖資料後半段
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相較於野外難以觀察到百步蛇繁殖初期的求偶配對,從過去在動物園的繁殖即觀察到,百步蛇是在10月間開始求偶,雄蛇溫柔吐信,母蛇昂頭作態,經過三週形影不離的交配期間後,雌雄蛇就回復獨行生活,不再有任何互動。而交配後的雌蛇從翌年2月起,身形明顯粗大,直至7月下旬產卵。產卵前,雌蛇至少有長達8個多月的時間未再進食。過程中也發現,雌蛇的護卵行為在產後兩週內特別明顯,會強力抵抗工作人員碰觸蛇卵。
林華慶指出,由於圈養環境難以維持適合蛇卵孵化的穩定溫濕度,必須將卵移置孵化箱,因此無法觀察到蛇卵孵化後期雌蛇的護卵行為,以及雌蛇在什麼時機離開卵窩或幼蛇,是否會有護幼行為等關鍵。因此八仙山的案例,剛好補足了長期以來百步蛇繁殖資料空白的後半段,而從2000年動物園的圈養繁殖,到相隔23年後的八仙山野生個體生殖觀察,整合後剛好完備了臺灣本土百步蛇的生殖生態資料,彌足珍貴。

百步蛇為生態健全指標生物
林業保育署表示,百步蛇為臺灣原生的蝮蛇科蛇類,屬「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蛇類是臺灣自然生態系的一環,也是生態健全的指標生物。民眾到山野活動時,只要有夜間照明,避免雙腳肢體外露,或伸手進入看不見內部的枯木樹枝堆及石頭隙縫,就能平安無事;而且臺灣的蛇類並不會主動攻擊人,即令狹路相逢,不要試圖攻擊、捕捉,安靜離開或待蛇自行離開即可,享受山林同時,也應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