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期刊Historical Biology於昨(3)日發布的研究報告表示,澳洲古生物學家在澳洲南部卡拉伯納湖(Lake Callabonna)挖掘出已滅絕巨形鳥類Gnyornis newtoni的完整頭骨,已完成重建作業,為研究此這類絕跡物種提供重要線索。
在最新研究報告中,以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Phoebe McInerney為首的團隊用盡手邊資料,模擬顱骨骨骼,分析頜骨肌肉、韌帶、軟組織附著位置,重建此種鳥類的生物特徵。
G. newtoni是Dromornithidae科的成員。此科鳥類更常被稱為mirihungs,也因龐大的身型被冠名「雷鳥」(thunder birds)。1990年代後期,古生物學家再次推測mirihungs的外觀可能接近陸或水禽,它們也因此獲得「惡魔鴨」(demon duck)的稱號。
Mirihungs為澳洲特有,已滅絕、不會飛行的巨型陸生鳥類,生活在3,300萬年前開始的漸新世(Oligocene)時期至12,000年前終止的更新世(Pleistocene)時期。
據Historical Biology報告,CNN、ABC報導,目前所知Mirihungs中最大的的成員Dromornis stirtoni高度超過300公分、重達2,500公斤。專家認為它們是草食性動物,以樹葉、果實維生,強而有力的腿部使其能啃食高處食物。
此次順利重建的G. newtonis也體型巨大,體重可達200多公斤,200公分高度,微微超越傳奇籃球明星喬丹(Michael Jordan)。早期推測認為G. newtonis的頭部應與另外七種mirihungs相似、或是擁有類似鴯鶓(emu)的頭部構造。
新的頭顱化石由研究人員經過了2013年至2019年六年的漫長過程,於澳大利亞南部湖泊Lake Callabona逐漸出土。卡拉伯納湖在考古學界擁有數一數二的地位,特別是對於晚更新世(late Pleistocene)時期。此地出土了大量雙門齒獸(dipotrodon)與dromornithidae鳥類化石,於1901年被列為化石保護區,不可隨意進入。
Mirihungs的化石蹤跡早在1872年就已出現,1913年也出土了一些零碎的顱骨化石碎片。儘管所知巨型鳥類有八種,化石更是多達好幾百塊,這些碎片仍過於零散無法重建,導致我們對其頭部外貌特徵、飲食習慣、祖先等方面的問題皆沒有獲得解答,因此這次的發現非比尋常,頭骨更加完整,終於為研究人員提供足夠信息,拼湊出此類生物的大部分樣貌與生活型態。
本次出土的化石中包含多個頭骨碎片、一具骨架以及一個完整的,具上喙的頭顱。此重大發現不僅揭開G. newtoni之謎,也為巨型鳥類mirihungs的研究帶來新曙光,確認它們與鴨、天鵝、鵝的現代鳥類有密切關聯。如今六個部分頭部化石出土,加強了mirihungs與現代鵝類和世界上最早的水禽、位於南美的冠叫鴨(southern screamer),具共同特徵的理論。
研究負責人McInerney說,在發現了G. newtoni的128年後,終於可以確認它們的樣貌,並表示它們的喙長得很特別,與鵝的非常相似,且以較軟的果實和苗子維生。
據現今資料,G. newtoni是mirihungs鳥類中最後一批走向滅絕的種類。具體原因雖然不詳,但推測是因氣候變化導致降雨量減少、環境乾燥,幾乎可排除是人為因素。雖然澳大利亞中部雖然一直被認為是乾旱區,但科學家推測過去比現在更為濕潤。
沒有參與此研究的解剖學與古生物學教授Larry Witmer表示,雖然距科學家知道G. newtonis的存在已超過一世紀,但關鍵細節缺失一直無法進行重建工作。Witmer稱,發現頭顱對生物考古領域而言無疑是中了頭獎。頭顱是大腦和感覺器官、取食器官所在的位置,通常也具用於溝通、社交的特徵性器官,如冠、角、肉垂等。頭骨布滿了訊息特徵,能有效幫助推斷族譜,因此此發現絕對是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