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宣布退休的台積電(TSMC)董事長劉德音,於今(4)日正式卸任,由總裁魏哲家接掌董座一職。值此動盪時代,他將如何帶領這半導體巨輪,通過一項項艱鉅的挑戰,他的個人特質又是如何?日經亞洲進行了一番剖析。
風風火火的六年
魏哲家 2018 年接任台積電總裁,主責管理,劉德音則是門面角色,與各國政府打交道。二人執掌這六年來,台積電經歷了自張忠謀 1987 年創立以來最風生水起的日子。
半導體供應鏈已成美中角力場,新冠肺炎(COVID)更凸顯其推動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地位。客戶個個來頭不小,從輝達(Nvidia)、蘋果(Apple)、超微(AMD)到高通(Qualcomm),台積電早已不只是一家成功的晶片代工廠,而成了一筆重要的地緣政治資產。
這六年來,台積電市值成長了 3 倍,截至 5 月 28 日,已來到 22.4 兆新台幣(6,992 億美元)。儘管全球經濟欲振乏力,其營收與淨利潤仍能倍增。
然而,為了與美國英特爾(Intel)、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爭霸,台積電的資本資出也跟著膨脹,從 2018 年的 108 億美元添至 2023 年的 304.5 億美元,甚至超過台灣國防預算。研發支出也從 2018 年的 28 億美元增至 2023 年的 58 億美元。
魏哲家三大挑戰
挑戰一:最艱鉅也最不受控的挑戰,無疑是地緣政治風險。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會否二度入主白宮、地緣政治情勢變化、美國對台灣晶片產業與台積電的態度等不確定性,都是無法掌控的變因。猶記川普曾批評台灣搶走了美國生意,顯不滿台灣先進晶片在全球市場的主宰地位。
挑戰二:台積電自身的擴張腳步。台積電員工數從 2018 年的 48,000 人,成長至如今的 76,000 人,組成也益漸複雜。魏哲家任總裁初期,TSMC 產能以台灣為重心,近年來卻將觸角伸至海外,分別在日本、德國、美國設廠,管理起來勢必更不容易。
挑戰三:晶片業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當一流晶片製造商持續追求縮小電晶體體積,以獲得更強算力的同時,也正探索將晶片連結整合的新途徑。新技術新突破,如何因應是考驗。
魏哲家的人格特質
出身南投的魏哲家,在半導體這行,走的並非正規路線。他在交通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學士、碩士,再赴美國耶魯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傳統而言,耶魯並非電機系知名學府。
畢業後,他先後在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新加坡特許半導體(Charter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任職,1998 年才加入台積電。
魏哲家在客戶關係上長袖善舞,就連對付蘋果這種「難搞」的大客戶,他都能左右逢源。知曉他的業界領袖稱,魏哲家厲害之處在於,從不發下豪語妄自作出承諾,卻總能交出優於預期的成績單。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魏哲家雖非政治人,曾與他共事者,卻都一致肯定了他處理人際關係及其他專業事務的能力。一名客戶高層透露,魏哲家很好相處,就連談到嚴肅的價格問題,都能談得輕鬆愜意。一名前 TSMC 高層則點評,魏哲家身上,集合了謙遜特質與不可撼動的意志。
或許最重要的,是來自張忠謀的信任。張忠謀曾言,魏哲家雖非電機頂尖學府出身,作為總裁的歷練卻相當完整。「他有過研發、製造、經營、商業開發的各種歷練。在各方面都有親力親為的經驗,是準備充足的執行長。」張忠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