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時發現枕頭全是皮屑,頭皮又癢又痛,竟是乾癬危機! 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患者,高達八成的乾癬病灶會發生在頭皮,導致掉屑、又癢又痛甚至落髮,不僅影響外觀,也嚴重打擊患者的治療信心,特別是中重度乾癬治療過程漫長而辛苦,不同患者在評估藥物選擇時的考量因子也不同,目前雖有多種治療選擇,卻無法滿足所有患者的期待,仍有部分患者曾中斷治療。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趙曉秋理事長分享,自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乾癬列為嚴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這十年來乾癬照護已有了很大的進步。而現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出現,可有效控制症狀,且在頭皮等特定部位的效果更佳,用藥更便利,有望成為中重度乾癬治療新武器,鼓勵患者應積極與醫師討論,掌握屬於自己的人生主導權!
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蔡呈芳理事長説明,乾癬是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病變,男性罹患率比女性高,目前統計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患者,且每年新增約3,000人,其中有2成為中重度患者,如不穩定治療可能引發全身系統性疾病,如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進而影響患者的心理、生活及工作,據統計,81%患者曾因乾癬而受困於憂鬱症狀、更有55%患者因此對於自己的職涯發展不敢抱有期待。
蔡呈芳表示,乾癬應及早治療,若已演變成慢性、則需要維持長期穩定治療,而乾癬好發年齡有兩個高峰期,分別落在30至39歲及60至69歲,這群患者大多本是扮演家庭重要角色,或正在探索人生方向、準備實現夢想的階段,卻可能因疾病而受限,甚至有從事服務業的患者,因掉屑易遭人誤解是衛生習慣不佳,造成人際關係疏離,還無法繼續工作。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黃毓惠醫師説明,目前中重度乾癬患者的治療非常多元,有光照治療、口服藥物及生物製劑等,患者應依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然而,觀察發現仍有部分患者曾中斷治療,可能原因包括治療效果不顯著、缺乏治療信心、經濟負擔大,另外也有可能因工作或個人情況而無法定期配合回診,顯示現有治療選擇雖多、卻並非所有患者的期待都能得到滿足。
黃毓惠說明,現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選擇,臨床證實治療效果良好、效期長,相較於傳統治療,副作用更少,且可大幅改善頭皮、指甲、手掌心等特定部位的皮膚狀況。目前有每日服用兩顆或一顆的選擇,可提升患者的用藥便利性與順從性,曾有調查統計近五成的乾癬患者優先選擇口服藥物,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有望成為新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