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以來,新加坡航空與卡達航空分別遭遇奪命致傷劇烈亂流,令此飛安疑慮再度成為全球焦點。隨著氣候變遷加劇,亂流頻率與強度皆增,各大航空業者不甘束手無策,正想方設法降低亂流衝擊。
金融時報指,若是暴風雨或低空強對流天氣,都能透過雷達偵測,但「隱形」的晴空亂流(clear air turbulence),則難以事先知曉,是最頭疼的種類。為此,航空業者只能土法煉鋼,盡可能蒐集數據,以助預測防範。
包括卡達航空(Qatar Airways)、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易捷航空(easyJet)在內的 15 家公司,刻正研究如何應用從飛機上大氣感測器所測得的數百萬筆資料。
這項計畫旨在勾勒出晴空亂流曾出現的瞬間,將相關數據匯入駕駛艙儀表板,有助更精準預測下一次亂流可能出現的時機,好讓機師能善加應變,不致手忙腳亂。
計畫籌辦單位、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飛航與技術負責人 Stuart Fox 表示,此法雖仍仰賴飛機先撞上亂流才能獲得數據,至少好過完全沒有資訊。
現代飛機均須通過各種靜態測試才能飛天,如模擬飛行時的氣動力負載(aerodynamic load)狀況,檢視機翼可彎折程度、疲勞試驗等,許多現代機種的機翼甚可 90 度彎折。是以,本次出事的新航波音客機,尚未發現機體結構受損情況。
然而,科技雖已使機身有能耐應付極端亂流,人卻是肉做的,空服員、乘客在艙內移動時,難免容易受傷。
以上週釀 1 死數十傷的新航亂流事件為例,黑盒子紀錄顯示,當時航班正飛越一處暴風雨成形中的地區,飛行高度約 11,277.6 公尺。此時卻突遭亂流擊中,急速上升的氣流將正處於自動駕駛模式的客機「往上頂」了 110 公尺,機長旋即將飛機拉回原本飛行高度,再趕緊減速,整個過程可能僅歷時 1 分多鐘。
在這段高度快速變化時間,未扣上安全帶的乘客,就可能被拋上空、再掉落。據初步調查,飛機在 4.6 秒內下墜了 54.3 公尺,旅客一度承受了「G力」(G-force,垂直加速度變化時承受力道的單位),致部分人士脊椎與腦部受到重創。有人回憶,亂流來無影去無蹤,震盪當下,甚至被拋擲到天花板再落下,足見可怕程度。
已有聲音呼籲航管單位檢討安全帶政策,尤其在晴空亂流容易出現的高空,或許保持安全帶燈亮,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