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中國為達糧食安全,要在接下十年內大幅度降低對進口依賴,恐怕是難如登天。
據路透社報導,據中國4月底釋出的文件指出,中國主食穀物與豆類自給率要從2021到2023年的88%,升至的2033年的92%,在本世紀中旬將中國打造成農業大國。降低進口勢必會傷害到美國、巴西與印尼等糧食供應國,畢竟它們都提高自身的產量,以滿足世界最大的大豆、肉與榖物市場。
中國預估10年內,玉米進口將大跌75%到680萬噸,小麥進口大跌60%到485萬噸。而去年進口2億3,400萬美元的農產品進口大宗大豆,將跌21%到7,870萬噸。中國的目標與過去10年趨勢相歧,十年來穀物與含油種子進口大增87%。
上海諮詢公司 Sitonia Consulting 創辦人弗里德里希斯(Darin Friedrichs)認為,中國政府預測糧食進口趨勢大逆轉,十年後糧食進口比現在少,很可疑。據5名領域內的分析師與執行長表示,基於可耕地與水資源的不足,中國可能要經一番掙扎才能達成目標。美國農業部也對中國糧食進口做出預測,認為玉米進口量大致維持,小麥進口量跌20%,大豆進口量成長39%。同時認為以大豆與與米為原料,動物飼料需求上漲步調,會超過國內玉米增產步調,進而刺激高粱與大麥的進口。
糧食安全一直是中國目標,因爲自古以來不時遭飢荒所苦。中國只有全世界9%的可耕地與6%的水資源,來支撐20%的人口。近年的新冠病毒與俄烏戰爭,導致了全球供應鏈的問題,加深了中國斬斷對糧食進口依賴的急迫性。與糧食進口第二大國美國的貿易戰,還有去年重創國內小麥產量的大雨,都使中國處境雪上加霜。
中國這星期宣布,預計6月1日推出新的糧食安全法案,追求主食穀物完全自給自足。地方政府需要將糧食安全,納入經濟與其他發展計畫中。提振糧食產量的政策包括,提高對農民穀物生產保險,來保證農民的生計。4月,北京推動2033年前增加穀物產量至少5,000萬噸的政策,透過農場升級與投資播種科技來取得更高的產量和品質。
去年為提高玉米、大豆、馬鈴薯與含油種子的產量,中國政府獎勵農民從經濟作物換成糧食作物,同時鼓勵耕作先前未開發的可耕地。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產國,去年產出2億8,884萬噸的玉米,只是進口玉米品質好又便宜,受經銷商青睞,去年進口2,710萬噸,幾乎打破先前紀錄。據中國官媒報導,不足的可耕地、過小的生產規模與務農人手和農耕技術短缺,使得目前增產遭遇瓶頸。
世界銀行(World Bank)2021年數據顯示,中國平均可耕農地不到巴西的1/3,更不足美國的1/6。中國地勢大多為沙漠與崎嶇的高山,土壤不是受到污染就是已退化,讓耕地擴展的空間微乎其微。如今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肥沃黑土的保護,將於2025年完成為期4年的土壤調查。上一次調查於2014年完成,發現40%的可耕地,因為化學藥劑的過度使用與重金屬污染而退化。
為了解決可耕地不足的挑戰,中國政府投資大量的資金來研發,如何在內蒙古與新疆的沙漠中,種植需大量用水栽培的水稻。一位策略產業(strategy industry)執行長認為,中國要透過將沙子變成土壤,還有培育耐鹽作物,來開發新的耕地。這方法會需要大量的時間,在肥料、灌溉科技與生物科技砸下巨額投資。
另一個難關在於中國的小農。年邁的農夫沒辦法操作也無力負擔農業機具,如灑農藥無人機、更有生產力的種子與新興科技如大數據和 AI 。中國農場平均佔地0.65公頃,美國187公頃,德國60公頃。而中國農場正在從舊有零碎農場,整合成大型農場。在歷經數十年的躊躇後,中國開始採用基因改良的農作物。今年為了提高增產步調,准許種植產量更高又更耐蟲害的玉米與大豆,小麥也有種植更耐疾病的版本。中國大豆產量每公頃1.99噸,落後於採用基因改造大豆的巴西與美國,巴西每公頃3.38噸與美國每公頃3.4噸。
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農業教授 Carl Pray 表示 中國大豆進口依賴程度,10年之後可以從今年的80%降至70%,但是分析師表明,中國政府大豆進口目標根本不切實際。幾乎所有國產大豆都是做豆腐用的,富含高蛋白質的品種,而進口的大豆則是富含油脂,用來做食用油。即使已有現行研究,要如此快速提升富含油脂大豆產量,相當困難。目前根本沒有足夠的土地,來取代巴西與美國進口的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