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日前表示,M痘出現新的Ib分支病毒株,雖然病例集中在剛果民主共和國(DRC),但不斷上升,不排除將對世界各地的人造成威脅。因此,我國疾管署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的民眾應盡快接種兩劑疫苗,以保護自身和他人。
根據美國CDC在5月16日的報告,剛果民主共和國衛生官員稱,該國26個省中,有25個省通報了I型感染案例,其中以年輕人為多,67%的病例和78%的死亡發生在15歲(以下)的族群。對於免疫系統較弱或受損的人來說,該病毒可能還會引發更嚴重的疾病。
研究人員推論,感染途徑為接觸受感染的動物後,藉由家庭中的密切接觸在人與人之間迅速傳播。
M痘疫情自2022年5月於英國爆發後,疫情快速地擴散到全球,當時美國的累計個案數破數萬例,成為全球最多個案的國家,拜登政府曾宣布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隨著疫苗普及和防疫的意識提高,疫情逐漸受到控。但近期美國的M痘病例又呈現上升趨勢,為去年同期的兩倍。
CNN報導,據CDC 數據,自2022年8月M痘疫苗被授權緊急使用以來,在大多數州,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高風險族群完整接種兩劑疫苗。截至1月,哥倫比亞特區的覆蓋率最高,該地區有68%的高風險族群接種了兩劑疫苗,但其他地區的覆蓋率不到一半,有8個州的覆蓋率甚至低於 10%。因此,專家強調,隨著傳播風險上升,需盡快提高疫苗接種覆蓋率。
我國疾管署表示,M痘病毒可分為第一分支(I)病毒和第二分支(II)病毒,其中第二分支(II)病毒包括IIa和IIb兩子分支,原流行於西非,症狀較緩和,後者(IIb)自2022年起為全球疫情主要流行株,亦為國內個案目前檢出病毒株。
第一分支則流行於中非,重症率及死亡率較高,剛果民主共和國為既有疫區,而該國自2023年1月起已通報超過19,000名疑似M痘病例,及900多名死亡個案。
另依據4月公布之研究資料,該國約自2023年9月出現新的Ib分支病毒株,人際傳播風險較原剛果地區流行之Ia分支更高,I、II型病毒均已從「動物傳人」發展為「人傳人」。
疾管署呼籲,雖目前國內未檢出M痘第一分支(I)病毒株,惟國際上疫情持續,國際間旅遊頻繁,接種疫苗為預防M痘感染之最有效方式,經統計,「未接種疫苗者」其感染M痘之機率約為「接種1劑疫苗者」的2倍,更是「完整接種2劑疫苗者」的5倍,因此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的民眾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包含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
據資料顯示,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但是接種2劑疫苗不代表能百分之百預防M痘感染,惟依據國際文獻指出,有接種M痘疫苗之個案,倘發病其症狀較未接種疫苗者輕微或病灶處較少,且康復速度亦較迅速,並可有效降低併發重症之風險。相關接種服務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查詢。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
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