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國無邊際,海路舟相繫,海洋委員會政務副主委洪文玲表示,6月15日為慶祝第五屆國家海洋日,重現及傳承先民與海洋互動的航海、用船能力及智慧,辦理包含「獨木舟體驗」、「帆船賽」、「帆船與遊艇靜態參觀」及「特色船舶、獨木舟造船工藝展示」的「航海大會師」活動,邀請大家來參加。
洪文玲說,船是人類能在海洋活動的重要載體,而人類祖先越過「海岸線」進入海洋,是從手造、手划小船開始,逐漸利用風帆航行並暢行全球,直到最近幾百年才利用機械動力新式船舶航海;因此,造(舟)船是用海的基礎文化底蘊。近10多年來隨著民間及教育界Maker風潮,有許多以建造可載人航行的小船為目標的教學計劃與同好社團。
洪文玲提到,海洋委員會在今年「促進地方政府推動海洋事務補助計畫」新增海洋文化思維主流的徵件領域,並接續支持學校、社教館所及地方團體提案舉辦以社區用海記憶為主題的「老照片、老影像展覽」,以「海洋文化領航計畫」促成海洋傳統知識與實踐出版,及造舟技藝傳承,並將於6月15日國家海洋日慶祝活動時,邀請國人參與實踐進海能力的「航海大會師」賽事與活動,今年度「復振航海文化力」各項提案,聚焦於原住民族造舟技藝與航海技術、中式傳統船舶製作技藝,與臺灣海洋地景及海洋產業文化路徑等三大主軸。
海委會補充,為深入了解與重新探求原住民族的造船與航海,他們也支持出版蘭嶼朗島部落跨越號的造舟與航行紀實等書籍;在船舶製作技藝方面,補助國立成功大學團隊詮釋保存中式帆船圖譜;另為發掘臺灣特色的海岸風貌、文史脈絡與文化路徑,與蘭陽博物館合作出版南方澳漁師的地名記憶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