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理莫迪執政之下,印度港口無論是港埠能量或是滯港時間,都有顯著改善。印度對物流基礎建設的付出,讓它朝著製造與物流中心的夢想又邁進一步。
據經濟學人,過去十年,印度顯著地改善它的港埠設施。主要港口的港埠能量,從7億4,500萬噸,提升至16億噸。港口的吞吐量躍升46%,來到7億9,500萬噸,印度貿易有一半都要靠這些港口。根據世界銀行(Wolrd Bank)的物流績效指標(logistic performance index),2010-2011年印度滯港時間127個小時,佔世界排名54名,2023年滯港時間只剩下53個小時,躍入世界排名38名。改善印度港埠對其貿易大有助益,畢竟印度95%的貿易量都經由海上貿易,佔貿易總額60%。
跟孟買(Mumbai)舊港埠一個水道之隔的尼赫魯港( Jawaharlal Nehru Port ),便是一個成功港埠的例子。1989年竣工,作為一個現代港埠設施,尼赫魯港是設計來負荷大量貨櫃運輸,讓孟買市的巷弄裡不再有大卡車穿梭。身為印度最有效率的港口,即使負擔超過一半的印度貨櫃運輸,還有所有主要港埠海關稅收的1/4,尼赫魯港的滯港時間還是可以壓到21小時。
印度港埠從前都是政府直營,直到1996年,私人企業開始參與港埠的設計與規劃,才開變風貌。港務局的經營模式轉向地主模式,提供拖船與引水人等基本服務, 將貨物業務轉交給私人營運。尼赫魯港的五個商用碼頭都私有化,碼頭業者包括丹麥的馬士基(Maersk)與杜拜環球港務集團(DP World)。其他主要港埠爭先效法,如蒙德拉港(Mundra)由阿達尼集團(Adani Group)主事。私人營運港埠的績效,也迫使官營港埠提升效益。
其他無形的改善也同樣顯著,像是印度港埠規劃,從前是進口糧食為優先。現在將港埠改為物流導向,輔以電子收費和統一國家稅制標準,貨物流通更便捷。政府還要建造兩條專供物流的鐵道線,如今已完成一條。印度希望,可以將物流成本,從國內生產毛額(GDP)的8%降至5%。關稅局現代化也不可忽略,尼赫魯港90%託運的貨物,都不需要實體檢查,80%的貨物不用掃描就通關了,加快貨物的流動。
印度港埠設施進步許多,但仍有成長的空間,畢竟印度有7,500公里長的海岸線與200座港埠,理應是海事大國。它的貨櫃運輸量,卻只有全球的2.4%,略優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的2.3%,不及新加坡(Singapore)的4.5%。這兩個國家都不是製造大國,卻都是交通樞紐,才佔了這麼多的運輸量。印度計劃在海上貿易重要航道旁、鄰近尼古巴群島(Nicobar Islands)的 Galathea 海灣建造新港,把它打造成航運樞紐。
2023年,莫迪勾勒出讓印度在2047年進入已開發國家的藍圖,其中包括港埠量能提高至4倍,來到100億噸;印度成為世界造船業領導者;還有打造兩個新的轉運中心。專家對印度是否還需要2個轉運中心抱持懷疑,但不可否認的是,印度海運還有太多地方需改善。港埠基礎建設可以更好,如加深港口來容納更大的貨船;港埠與內陸連結差強人意,沿海運輸幾乎不存在。另海關現代化雖有助於減少進口貨物滯港時間,對於出口貨物卻幫助不大。
改善港埠設施,可以改善物流,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卻不被常人所聞。印度近年的政策,一改先前如果人民沒辦法立即感受,就不去做的壞毛病,願意在不為人所察覺的物流下功夫,那麼更深層的改革可能有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