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正式成立並掛牌運作,當時曾遭遇北京強力經貿與政治施壓,但隨著立國12日將舉行總統選舉,現任總統瑙塞達7日表示,有必要改變「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名稱,以穩定對中關係。
中央社報導,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援引專家意見指出,中文名稱「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中的「台灣」,給人印象是對應到英文、立陶宛文的Taiwan(台灣),而不是Taiwanese(台灣的、台灣人,或者台灣人的)。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正式英文名稱為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台灣在歐洲其他非邦交國的代表處皆以「台北」為名。
瑙塞達此前即曾敦促立陶宛政府「改正」駐處名稱,使其名稱在所有語言達成一致。關於台灣代表處名稱在中、英、立陶宛文之間的「差異」,駐處成立初期即曾在立陶宛引發討論。
立陶宛為「半總統制」國家,總統掌外交、國防、安全事務大權。在外交事務領域,總統往往被期待與外交部長緊密協調,但瑙塞達與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屢出現意見不合、難以共事的情況,這不僅止於對台和對中事務方面。
瑙塞達數次就對台事務說詞反覆。早在2022年1月,他即曾稱立陶宛外交部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義開設代表處,是個「錯誤」;在此之前,他曾針對北京施壓表示,立陶宛是主權獨立國家,可自行決定與哪些國家發展關係。
報導引述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說法,自2021年代表處設立以來,台立共同創造並見證了許多成功故事。這樣的雙邊關係不僅是以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共享價值為基礎,更是互利互惠。台立雙方應該要「向前看」,繼續一同合作推展雙邊關係。
對此,我國外交部表示尊重立國總統大選期間國內各方意見的表達,這是民主國家的常態,同時也希望各界瞭解,我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是雙方政府的共識,而且是經審慎協商後所決定,期盼兩國未來持續擴大合作領域,並深化雙邊情誼及民主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