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為「台灣無酒日」,提倡「無酒、節酒、零酒精」的健康理念,調查顯示,我國18歲以上人口每4個人有1人飲酒,且過去一個月暴飲率(曾經一次喝6杯或6杯以上的酒)為3.9%。由於我國近半人口為「酒精不耐症」,導致酒精的中間代謝物「乙醛」無法被正常代謝。為了扭轉台灣特有的勸酒文化,國健署與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提供拒酒5招,幫助民眾避免過量飲酒有害健康。
依據國健署110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18歲以上人口過去一個月飲酒率為24.4%,其中男性32%、女性17.1%,此外,過去一個月內曾經一次喝6杯或6杯以上的酒)為3.9%,分別為男性6.5%、女性1.4%,顯示我國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過量飲酒。
若以教育程度來區分,「初中國中」者為暴飲率之冠,達5.4%;而「18至29歲」的年輕人聚會和應酬軍多,暴飲率達5.3%,高居第一
另根據衛福部111年國人死因分析資料,男性死亡率多高於女性,其中又以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男性死亡率為女性2.6 倍,此為與飲酒有關的死因,顯見在高飲酒率背後,不可輕忽「飲酒」對國人健康所帶來的危害
國健署提醒,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酒精是一種具有毒性和精神作用的成癮性物質。許多研究也指出,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有毒性作用,且酒精飲料中所含之乙醇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歸類為第一類致癌物質,亦會抑制免疫力,增加罹患傳染病(包含結核病、愛滋病)的風險。
此外,據研究顯示,台灣接近一半的人口喝酒會臉紅,此為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導致酒精的中間代謝物「乙醛」無法被正常代謝,這種毒性致癌物累積在肝臟中,便會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噁吐、宿醉等酒後反應,又稱為「酒精不耐症」,此為亞洲人特有的基因變異。
而乙醛也會與其他蛋白質、胺基酸及DNA結合,誘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傷害組織,並產生大量自由基引發基因突變,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
國健署吳昭軍署長呼籲,飲酒過量有害健康,聚餐時請儘量減少飲酒量,或以無酒精飲品代替,為了幫助民眾避免過量飲酒,提供下列拒絕勸酒5招:
- 第一招:喝酒會傷身(容易起酒疹、傷肝、傷胃、醫生說不能喝酒及正在服用一些藥物不能喝酒等理由)。
- 第二招:或者說我今天有開車、怕酒駕臨檢取締、要找代駕麻煩等。
- 第三招:以茶、飲料、咖啡取代喝酒。
- 第四招:誠實說不喝酒,直接拒絕。
- 第五招:其他拒酒的說法(酒量不好、尿遁、易醉、易吐、另一伴不喜歡渾身酒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