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小麥持續穩定生產,每年3至4月份為小麥成熟季節,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別選育出「台中35號」、「台中36號」及「台中選2號」三種不同小麥栽培品種,藉由其不同筋性的特色,多元運用在各種食品加工上,提供消費者新選擇,相較進口小麥,其運輸里程可減少99.2%、碳足跡可減少47.8%,符合淨零減碳潮流。
台中農改場表示,國產小麥於2022年栽培面積共達2,065公頃,其中金門縣佔1,698公頃,台中市大雅區135公頃與彰化縣大城鄉98公頃。
台中農改場說,為選育出可適應台灣氣候環境,且具有優良加工品質,能供應國人食品原料加工應用的小麥品種,該場選育出三種小麥栽培品種。「台中35號」於2017年育成,該品種具低筋特性,為台灣第一個低筋白麥品種,豐產、籽粒大為其特色,主要種植區位為苗栗縣苑裡鎮。「台中36號」於2019年專為國人麵食習慣所育成,磨製麵粉白度表現佳,目前於彰化縣大城鄉及台中市大雅區皆有農友種植。此外,「台中選2號」於1983年育成,為目前國內主要栽培品種,具有抗銹病、耐倒伏等特性,台中市大雅區與雲林縣麥寮鄉主要皆種植本品種,可謂台灣小麥長青樹。
選育出小麥品種後就是運用其特性進行加工,開發符合下游廠商及消費者多樣化商品需求,麵粉廠透過配麥與配粉技術,生產符合業界所需的麵粉,而國產小麥因量少獨特,適合發展單一純麥麵粉及其加工製品。例如「台中35號」小麥具低筋特性,適合製作單一雜糧穀物棒,或烘焙蛋糕、餅乾使用;「台中36號」具中筋特性,麵粉蛋白質含量約12%,可作為國人飲食中佔比最高的中式麵食如麵條、饅頭等使用;而「台中選2號」屬於中高筋小麥,其所磨製的麵粉可單獨使用作成全麥麵包或歐式麵包。
台中農改場希望國人多多支持和消費,從而提升國內糧食自給自足能力,建立更加穩固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