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16日三讀通過「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內政部長林右昌表示,本條例為落實與推動道路以人為本的相關工作,中央與地方政府齊心協力,加速建置人行安全通行路網,讓各年齡層的行人享有安全、友善且可連續行走的空間環境。
林右昌指出,今(2024)年中央正推動4年400億「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鼓勵地方政府用整體性及系統性的規劃模式來推動道路及人行環境的改善工程,持續邁向2030年達成減少行人死亡率50%,2050年達成「行人零死亡」的願景。
林右昌表示,這次修法從工程、教育、監理及執法等4大面向,明確規範中央及地方政府必須訂定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推動及改善計畫,並逐年編列預算改善行人交通安全設施,經由每年考評及公布執行成效,以有效督導及協助地方政府完善行人動線及提升交通安全等工作,達成行人可以安心行走的施政目標。
林右昌說明,這次立法主要針對民眾所在意的人行面臨問題進行立法,包括路口設施規劃不良、步行環境未連續、人行道缺少、障礙物阻斷通行及無障礙設施不足等,在新訂條例中有明確規範及處理原則,未來將優先納入都市計畫區域內一定寬度以上道路必須規劃人行道,且明文要求地方政府應擬訂分年分期建設計畫,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優先進行改善,每4年至少要檢討一次,加速提升國內人行道的普及率。
條文明定,醫療院所、學校、機關、大眾運輸場站等行人密集場所周邊,公告指定範圍為行人友善區以串聯區域步行動線,並舉辦說明會聽取在地民眾意見及擬訂優先改善措施,推動包括增設人行道、強化警示及無障礙設施、車輛速限標誌或標線、降速設施等,以提供行人妥適安全保護及落實改善工程。
在既有道路上,如有電信箱、郵筒、消防栓等公用事業設施、設備影響或阻斷行人通行時,條文明定,地方主管機關查有妨礙行人通行的固定設施、設備,應以書面通知該管理機關、所有權人、使用人或管理人,在規定期限完成該設施改善、遷移或拆除,期限不得少於3個月。若未依期限改善,將按次處罰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此外,建築物騎樓及無遮簷人行道地平面,未與鄰接地平面齊平者,條文明定,由地方主管機關指定路段統一重修,重修後若擅自改建而妨礙行人通行者,可要求該建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或管理人限期2個月內自行改善,違者處5000元以上2萬5000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