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日前帶回寶林茶室35件食材檢體皆未檢出米酵菌酸,就在源頭依然不明的情況下,王必勝接受廣播節目專訪和媒體訪問時均表示,最有可能的禍首就是粿條。對此,台北市議員游淑慧認為,「人命關天,別用推測當答案。」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昨日(3/31)晚間公布寶林茶室遠百A13店的檢體檢驗結果,3月26日稽查帶回食材檢體共35 件皆未檢出米酵菌酸。
35檢體包含:粿條、香蘭葉、在來米粉、醬油、老抽、豆芽菜(分裝)、豆芽菜(大包裝)、咖哩粉、薑黃粉、香菇素蠔油、工研酢、蘭花牌釀造晒油、香辣胡椒鹽、蝦餅、檸檬、可果美番茄醬、VINH THUAN 粉捲粉、美國味好美調味品自磨式喜馬拉雅玫瑰鹽、花椒粒、芥末椒鹽、魚類咖哩粉、高麗菜(分切)、高麗菜(未處理)、胡椒塩粉、大黃瓜、油麵、生薑、麵包油炸粉、吉利 T(果凍粉)、孜然粉、洋薏仁、小薏仁、西谷米、鴻禧菇、雞蛋等。
而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於今(1)日的「POP撞新聞」中表示,目前31例通報病例中,除了2例饒河店消費者確定為腸胃炎,其他12位送檢的病患檢體中均驗出米酵菌酸。
至於目前加護病房的5人中,其中1人狀況好轉,可望轉到一般病房,另4人肝臟損傷嚴重則仍在昏迷狀態,這之中有2人考慮可能要換肝,並有1人還在用葉克膜。
針對35項食材均未驗出米酵菌酸,中央社引述王必勝說法,到場抽驗時店內的粿條為23日進貨,而店家應是前批快用完時進貨,加上患者用餐日多集中於24日(含)之前,因此個人推測仍是已經用完的前批粿條有問題。
王必勝表示,由於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其在人體內半衰期長達4天,且病例少、各界處置經驗也少,27日晚間的專家會議上,收治醫院彼此討論病例,在支持性療法之外,提出用「血漿置換術」(俗稱洗血)幫患者洗出體內毒素,盼讓臟器恢復。
至於個案症狀有輕有重,王必勝說,疫調發現大家都有吃粿條,但推測粿條上毒素分布可能不平均,民眾攝食可能又沒有整份吃完,加上患者本身身體狀況可能也有影響,才造成嚴重程度不同。
農業部先前指出,唐菖蒲伯克氏菌有4個病原型,其中只有1個「椰毒亞型」才可能產生米酵菌酸,經長期觀測台灣植物及土壤,並沒有發現到椰毒亞型存在。王必勝說,不排除是在某些機緣下沾染到這種菌、帶進國內,因此菌是主要關鍵之一,因此已到寶林茶室做環境採樣,看能否培養出這種菌,但細菌培養需2週時間。
檢驗結果尚未找到哪個環節或食材惹禍,但王必勝推測是已食用完的前批粿條釀禍。對此,台北市議員游淑慧今(1)日表示,「人命關天,別用推測當答案。」
游淑慧於臉書上表示,前一批是哪一批呢?疑點還是同一個,就是我前面提到:為什麼3月20日沒有消費者食用後出現不適?19日、21日、22日、23日、24日都有案例。不能又只推測說,20日的消費者剛好體質都比較好吧?
根據之前公布的餐廳近3次進貨紀錄,3月12日進貨粿條20斤、油麵5斤;3月16日粿條20斤、油麵10斤;3月23日粿條20斤、油麵15斤。游淑慧質疑,目前驗的是哪批呢?應該23日那批?也就代表,24號中毒的人,可能吃的是12號、16號那兩批。
首例死者是19日前往用餐,很難想像16日那批只放三天就產生劇烈毒素? 如果是12日那批,放了一週產生毒素,是否和16日那批混放,交叉感染?
但這要問餐廳員工擺放習慣和產品包裝型式,因為通常稞條一包一包,沒銷完存貨,沒必要每一包都打開。但還是沒辦法解釋:20日沒有案例。
游淑慧強調,很多疑問還沒有找到答案,但應該找得到,不應該為了結案,而急著把〔推測〕當答案,畢竟人命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