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件,檢驗出為米酵菌酸所致,有些民眾誤認為與「米」有關,造成人心惶惶,農糧署今(30)日於臉書粉絲專業發文解釋,此「米」非彼米,米酵菌酸與稻米無直接關係,請民眾放心食用。
農糧署指出,台灣每年稻米產量約140萬公噸,稻穀收穫後由糧食業者碾製加工成白米或糙米,並包裝於市場銷售,加工過程未經發酵,且市售食米多數於收穫後半年內售罄,沒有保存過久致病菌污染的疑慮。
農糧署解釋,粿條、米粉等產品若是以米為主要成分,或是以純米製成,夾起來照光不會呈現透明,沒有經過發酵步驟,製程單純,所含米蛋白質消化吸收率高,包裝上所標示的成分欄中,若米原料排越前面表示成分含量越高。
另外,也有說法稱木耳處理不當可能產生米酵菌酸,農糧署也對此解釋,國產木耳9成以上以濕木耳銷售,可安心食用,與進口乾木耳有明顯區隔,建議消費者可選購濕木耳並趁新鮮享用。
農糧署提醒民眾,若木耳須冷藏,先將上面水分充分擦乾密封,冷藏可保存3~7天,也可直接冷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