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莫斯科於22日遭到伊斯蘭國武裝組織的恐怖攻擊,隨著搜救行動陸續進行,死傷人數也逐漸攀升,截至截稿時間已有至少133人喪生,而在緝凶的同時,外界也不禁思考,在明面上支持著哈瑪斯對抗以色列的俄國,為什麼會淪為恐怖攻擊的目標呢?
根據現有消息,發動恐怖攻擊的是伊斯蘭國在阿富汗的分支「呼羅珊伊斯蘭國(ISIS-K)」。該組織2014年末開始於阿富汗東部現蹤,一開始主要由脫離塔利班巴基斯坦分支的部分成員組成,之後也開始吸收地區的武裝勢力,逐步發展成以暴力、殘忍聞名的激進伊斯蘭武裝組織。
前土耳其軍隊上校、現軍事分析師Murat Aslan接受《半島電視台》訪問時指出,ISIS-K有著極為激進、強硬的作風,這影響他們恐怖攻擊對象的選擇,俄國曾在敘利亞與伊斯蘭國作戰,這極有可能被ISIS-K視為敵對行為,在此之前該組織也有發動對俄國駐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大使館的自殺攻擊。
當然,並不是因為單一事件讓俄國成為目標,部分分析認為,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國內外壓制穆斯林的各項作為,加上與敵對伊斯蘭勢力的親近,也是原因之一。
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南亞研究院院長Michael Kugelman表示,俄國起自蘇聯時代的各項內政外交政策,包括入侵阿富汗、車臣軍事行動、與伊朗和敘利亞政府的親近關係,透過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直接、間接介入敘利亞與非洲的紛爭,都可能成為伊斯蘭國的黑名單。
除此之外,ISIS-K發源於阿富汗,現在主導阿富汗政府的塔利班雖然與其同為美國和其盟友伊斯蘭恐怖組織名單上的常客,兩個組織實則水火不容,仍持續發生武裝衝突,俄國選擇承認ISIS-K老對手塔利班政權並與其合作,或許也是這次變成目標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克萊門森大學副教授、〈伊斯蘭國在阿富汗及巴基斯坦:戰略同盟和競爭〉作者Amira Jadoon也認為,ISIS-K並不滿足作為地區性的武裝組織,他們希望藉由跨境恐怖攻擊吸引更多支持者,從而發展成一個真正的全球性網絡。
不只如此,印度智庫觀察者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計畫(Strategic Studies Programme of the 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的研究員Kabir Taneja更指出,ISIS-K遭遇在伊朗和敘利亞的挫敗後,已在全球沒有注意的時候悄悄恢復力量;不只如此,伊斯蘭國本身在發源地的敘利亞、伊拉克發動攻擊的能力也在回升,這對全球構成了更大的威脅。
Taneja說,在大國持續爭奪區域性領導地位,並於各大戰場鉤心鬥角的同時,反恐優先程度大幅下滑的結果,就是這些組織得以捲土重來,這將會是一個「分心的世界」所需面臨的必經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