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年發布的調查,口腔疾病是人類最常見的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口腔疾病導致的影響除了疾病本身的疼痛與不適,與心理健康也有極大的關聯性。因此,為了響應3月20日「世界口腔健康日(World Oral Health Day)」,「Extra®益齒照護網」與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副理事長黃耀慧牙醫師於今(14)日呼籲民眾力行「愛牙四守則」,擁有健康的口腔是維繫幸福快樂的基本,也才能更加提升生活幸福感。
口腔健康不只是齲齒和牙周病,與身體其他部位的生理功能也息息相關,如失智症、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心理狀態也會受到口腔問題的影響,例如看牙時產生的恐懼、焦慮,以及牙齒外觀不佳而造成自信心低下等心理疾病;同時,頻繁地請假看牙也會衝擊個人的社交互動和工作生產力降低等的社會功能。
根據2022年11月由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表的全球口腔健康資訊,口腔疾病的盛行率是300多種常見疾病的第一名,盛行率超越神經功能障礙、消化系統疾病、呼吸道感染和皮膚疾病等,目前全球約有35億人口罹患口腔疾病。報告中也明確指出,口腔疾病帶給個人身心及社會影響高達10多個層面,無時無刻影響著個人的日常生活。
黃耀慧表示,多年來學術研究也已證實「口腔健康會影響生活品質(Oral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OHRQoL)」,口腔疾病已經不是只有口腔本身受到影響,其影響包含:口腔疾病引起的疼痛與不適、口腔功能、口腔疾病引起的情緒、工作與學習以及治療結果等,這五大口腔健康狀況都能影響個人身心健康與生活幸福感的影響。
圖為五歲的張小妹妹整口齲齒的實際情況,她不敢說話也不敢張口大笑,張媽媽誤以為小孩沒有長門牙,但其實多數牙齒已經蛀光。(圖/黃耀慧牙醫師)
黃耀慧分享臨床上的實例,五歲的張小妹妹整口齲齒,她不敢說話也不敢張口大笑,而兒童和青春期正是孩子發育、人格養成及人際發展的重要階段,不免擔心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70多歲的楊爸爸因為口腔問題與疼痛導致失眠且食慾不振,整天心神不寧也不想出門,也不得不放棄品嘗美食的嗜好。
黃耀慧補充,在2021年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的一份探討牙周疾病對健康影響的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也是全球第一篇研究心理健康與牙周疾病關聯的文獻指出,牙周疾病將增加心血管、心臟代謝、自體免疫以及精神等疾病的發生,且患有牙周疾病的人出現憂鬱、焦慮的風險增加37%。
3月20日不僅是世界口腔健康日,也是聯合國頒布的「國際幸福日(International Day of Happiness)」, 黃耀慧醫師進一步說明,「320」關乎著口腔健康的數字密碼:成人要能維持32顆牙「0」蛀牙;兒童乳牙有20顆;老年人至少要有20顆牙,以世界衛生組織的「320目標」,來達成各階段族群的身心健康與幸福感。
口腔疾病的影響層面廣大。(圖/黃耀慧牙醫師)
今年世界口腔健康日的主題為「A HAPPY MOUTH IS…A HAPPY BODY」(健康口腔 幸福一生),持續與全球民眾溝通口腔健康與身心健康與幸福的重要性。黃耀慧提醒民眾唯有落實「愛牙四守則」、維持良好的口腔健康,才能身心健康常感幸福。謹記「檢、刷、線、嚼」四字口訣,包含:一、定期進行口腔「檢」查;二、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三、每天使用牙「線」 (棒);四、吃完、喝完「嚼」無糖口香糖或使用含氟漱口水。
黃耀慧解釋,嚼無糖口香糖會刺激唾液分泌,而唾液具有沖走食物殘渣、中和牙菌斑產生酸性物質以及保護琺瑯質;唾液還含有許多重要礦物質,可以調節酸鹼值,使口腔環境恢復正常狀態。
此外,英國頂尖研究學府倫敦國王學院最新實證醫學文獻研究證實嚼食無糖口香糖可以有效降低 28% 蛀牙發生率,因此出門在外不方便刷牙時,建議的替代方案是嚼無糖口香糖維持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