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持續燃燒化石燃料,新研究顯示,暖化造成的北極夏季無冰情況可能會提前到來,最快十年內就會發生。
衛報、今日美國報導,發表在期刊 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的研究顯示,北極圈夏季可能從「白色北極」變為「藍色北極」。根據科學家定義,無冰(ice free)意指北極只剩100 萬平方公里左右的海冰,如此一來北極圈將主要呈現海水狀態。
凍結的海水於夏季融化,成了海冰,冬季再凍結,形成循環。若以當前的碳排放量推算,北極夏末秋初 8 月至 10 月間會成為無冰狀態。但若人類加大溫室氣體排放量,到了本世紀末,北極會有長達九個月的無冰期。
北極是北極熊、海豹、海象等動物的棲地,海冰對生態影響甚鉅,也透過影響大氣與海洋的循環調節地球氣溫。海冰持續減少,靠冰獵食的北極熊首當其衝。
不只野生動物陷危,對人類而言,亦會影響極圈居民在凍結北冰洋上移動的時間長短,以及海邊村鎮遭受海水侵蝕的程度。由於海冰降低了海浪對海岸的衝擊,沒了冰,波濤將變得更強更猛,加劇海岸侵蝕。
然而,海冰危機並不是無力回天。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大氣海洋科學副教授 Alexandra Jahn 表示,即便無法改變北極無冰的命運,仍能盡可能降低碳排,縮短無冰期。
她提到,不同於需要數千年累積而成的格陵蘭冰原,若人類能想方設法扭轉暖化,消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海冰仍可能於十年內「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