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肥胖聯盟預測,台灣成年人過重或肥胖率,正以每年4.1%幅度攀升,兒童青少年增加幅度為5%更是不容小覷。專家表示,我國十大死因中,有7+1項與肥胖有關,不僅衝擊全民健康,並帶來醫療負擔、勞動力和經濟損失。因此提醒民眾應正視肥胖導致的問題,透過運動、建立良好飲食習慣等來對抗肥胖。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世界肥胖日主題訂定為「Let’s talk about obesity and its impact正視肥胖衝擊 即刻開啟對話」。國健署、台灣肥胖醫學會和台灣兒科醫學會今(4)日共同舉辦衛教記者會,提醒民眾應注意肥胖導致的相關問題。
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表示,預估到了2035年全球肥胖人口將達到19億人,相當於每4人就有1人肥胖,而台灣在2017年至2020年的成人過重和肥胖率高達50.3%,相當於全台成人每兩位就有一位。國內國中生過重和肥胖率達30.6%,高中生為28.9%,也就是說兒童青少年則是每三位就有一位是過重或肥胖。肥胖問題不分年齡,正衝擊全民健康。
衛福部國健署賈淑麗副署長提醒,除了成人以及孩童外,更須注意肥胖問題的為多有外食習慣的青壯年族群。
成人方面,隨著體重越重,慢性疾病發生率愈高,死亡率也愈高;此外,根據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腎炎、腎病症候群等都與肥胖有關。而肥胖者因為免疫力較低,一旦感染新冠肺炎也比較容易引發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也較高。
至於肥胖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台灣兒科醫學會倪衍玄理事長說明,兒童肥胖可能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性早熟、身高和體重的不正常發展,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提早發生,由於超過70%成年後會繼續肥胖,甚至有較高的死亡風險,不可忽視肥胖對國家未來棟樑的成長阻礙。
林文元表示,後疫情帶來的工作方式以及坐式的生活型態讓身體活動量減少、精緻、速食類食物容易取得、外送的方便、以及外食習慣也讓民眾難以做到健康飲食。
而減重的重要關鍵因素應透過飲食的控制及規律運動習慣,以提高基礎代謝率,減少脂肪達到身體組成的改變。因此鼓勵肥胖患者應與專業醫療人員討論並訂定個人化的減重計畫,包括了運動、飲食、也有可能建議心理評估等多元建議,才能找出致胖的個別痛點,長久維持健康體態。
為了加速減重效率,有些民眾會透過藥物來達到成效,對此,林文元強調,減重藥物應讓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由藥師調劑,提升效果、降低副作用,正確安全的減重,切勿使用來路不明之藥物,更不應透過網路用藥,避免使用到偽藥或劣藥。
林文元呼籲有減重需求的民眾,應優先配合飲食調整及運動生活,若改變生活型態後仍無法達到其目標體重者,應循正當醫療管道。肥胖是許多疾病的根源,不應是隱晦的話題,等待對方開啟,醫病間可以從BMI、腰圍開始切入話題。
倪衍玄則提醒,家長欲幫助兒童減重,需要從家庭的飲食、健康生活習慣等下手。建議可以透過學校提供健康體位報告關心孩子的體位狀態,必要時諮詢兒科醫療團隊。其實12歲以上的兒童,若經過評估有必要時已有證據能透過藥物輔助減重,鼓勵家長主動開啟對話,不錯失健康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