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農曆春節親戚團聚時光,然而你也常因親友不經意的問候,例如何時結婚或生小孩、在哪裡工作和薪水多少等關心而感到壓力、煩躁嗎?究竟該如何禮貌地因應這些探人隱私的關心呢?開業身心科醫師黃苑婷提出幾點建議,包含預先準備、把問題回頭導引到對方身上、尋找盟友和主動說明等,藉由禮貌地應對並巧妙的將焦點轉移到他處,如此也可避免把氣氛弄僵,或成為句點王。
黃苑婷建議民眾可以事先列出最常被問、會讓你最頭疼的問題,以及最可能提問的家人,並把因應方式記下,或者用幾個萬用金句回應:「還可以,持續努力當中」、「還要再觀察看看」、「還好啦,跟之前差不多」、「很難說耶,要看看大環境/公司/緣分」、「您說的很有道理,我會再想想看」。
而當家人詢問你的狀況時,以問代答,把問題回頭導引到對方身上。例如被詢問工作薪水年終時,可回答:「還可以接受啦,那阿姨妳兒子最近好嗎? 他能做這個工作真的很不簡單,現在還常常出差嗎?」
黃苑婷解釋,人都喜歡談論與自己有關的主題,並適時搭配稱讚及繼續提問,而提問也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心,例如長輩的身體健康、生活興趣,掌握話題,讓焦點可以慢慢離開原本的敏感議題,也避免成為句點王的尷尬場面。
此外,與手足或同輩親戚結盟,事先溝通建立默契,當出現敏感議題可出場相互救援,亦可利用電話或購物幫忙製造離場藉口,且就算真的招架不住,兩人共同分攤尷尬或壓力值總是容易些。
若有些話題實在不希望被提起,例如最近感情生變正在療傷,突如其來的提問免不了帶來錐心感受,因此除了被動防守,主動說明也是個選項。畢竟防不勝防,與其懸著一顆心迴避相關話題,不如反向思考,主動簡短說明,例如:「最近感情的事讓我很心煩,過年希望好好休息先不去想,請大家先不用擔心,有需要幫忙時我會跟大家說。」將無法預期出現時間的不可控,轉為可控,也是保護自己情緒的作法。
除了上述因應方式外,也可以從自身內在轉化、設立內在結界和內在探索去化解這些不愉快的過程,例如:可以思考:「為什麼他想問這個問題?」有些長輩想幫忙但不知如何表達關心,急著給建議;有時是對方情緒不佳,而你成為被颱風尾襲擊的受災戶;有時是對方希望你回頭關心他或自己過往經驗能受晚輩肯定;有時是害怕無話可說的尷尬情境,拼命找話題。黃苑婷表示,內在轉化技巧需要一點時間練習,可以事先準備或與盟友討論,否則大腦在壓力情境下,很難馬上轉化翻譯。
而過年時才團聚的親戚朋友們,多數不會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對你的生活也不一定很了解。[因此可以練習設定內在結界,即使對方擁有「說」的自由,但你有「聽」的自由,而他們正是因為不夠了解你,所以說出不合適甚至不中聽的話,也代表對方在你的生活中不一定很重要。不夠了解你的人,他說的話並不會定義你是誰。提醒自己別被當下的話語牽著走,當過年結束回到日常軌道時,這些話就也停留在昨日了。
黃苑婷表示,其實這些敏感問題也反映著你內在的重要議題,可能是自己正在煩惱或因為困難處理而下意識迴避的主題,因此相關話題容易勾起心中的負面感受。例如討厭長輩評斷工作,是因為對自己的決定沒信心;抗拒長輩指導棋式的建議,怕壓縮自己的選擇空間,其實是因為自己也不知道如何選擇,但也同時渴望能被長輩肯定。
因此若藉由觀察自己的敏感話題,也是往內在探尋的窗口,把難以面對的親戚壓力,轉變成更了解自己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