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氣溫變化大,血管可能急遽收縮而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外,根據台灣本土研究指出,氣溫每降低2.9度,腦中風機率也會增加11%。而導致國人暴露於急重症風險的原因,與代謝症候群以及長期被忽略的高血脂等問題有關。醫師提醒,慢性病與代謝症候群患者,及早控制自身的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以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等問題,以免將自身置於高風險中。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暨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引述台灣的本土研究指出,若氣溫坐落在15 °C至32 °C之間,每降低1 °C,50歲以上熟齡族群的心肌梗塞風險增加至1.1%,若氣溫驟減至15°C,熟齡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將會增加至將近2成;而50歲以下年輕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也不容小覷增加至0.4%。提醒民眾,當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應立即就醫。
黃偉春提醒,若平時沒有透過穩定服藥、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那麼遍及全身的血管可能由暢通變得阻塞,一旦出現血栓,或是因為天氣、情緒激動等原因造成血管收縮,會導致血管堵塞,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隨時都可能找上門。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常務理事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部主任黃群耀表示,根據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國人十大死因的原因,有超過半數與慢性疾病有關,且具備了相同的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具有五項危險因子,只要有三項或以上超標,則認定為代謝症候群。
若進一步檢視三高,可以發現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6%,未來發生心臟疾病的風險高達3倍。依據國健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國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脂的風險,而同年間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也顯示,20至64歲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4.8%;將自身暴露於「心腦血管疾病→失能→死亡」的風險中。
黃群耀進一步指出,直接導致高血脂的原因,與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多,以及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太少有關。低密度脂蛋白會將膽固醇從肝臟帶到血液中,相反的,高密度脂蛋白則會將血液中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
換句話說,隨著低密度脂蛋白增加,可能會有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隨著數量越來越多,血管就會變得越來越狹窄,不僅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引起疲勞、頭暈等症狀,一旦斑塊破裂還可能產生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性症狀。為了避免自身暴露於急重症的風險,鼓勵民眾在發生高血脂時,就應該要積極控制,並在醫囑建議下,盡可能的降低壞膽固醇。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秘書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重症加護內科主任吳承學說明,膽固醇控制是一種個人化的療程,每個人的壞膽固醇控制標準不同,健康的民眾控制於130 mg/dL以下;若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族群、甚至反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超高風險族群,為了避免應分別控制於70 mg/dL和55 mg/dL以下。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呼籲民眾迎戰慢性病、代謝症候群以及高血脂,惟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搭配穩定採納正規治療,才能雙管齊下,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提醒民眾,一旦血脂數值超標,切莫覺得「血脂超標一點點、吃保健食品就會好」。因此積極就醫、治療才能有效避免慢性病變成急重症,患者在農曆年前,也務必檢視自身慢性病藥物的存量,並及早領藥,避免過年期間因領不到藥物而感到焦慮,方能安心過好年。
此外,為了在慢性病防治這塊拼圖上,拚上缺少的血脂病識感,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特別製作一支衛教動畫、以及五支專家影片,用短短的三分鐘,幫助國人了解「如何輕鬆查閱自身血脂數值、血脂數值重要指標、血脂控制迷思、血脂治療選擇、以及日常生活管理」,幫助患者《暢心無阻 推動「心」健康》,系列影片已於《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中健康存摺之衛教專區上線,民眾可以輕鬆獲取相關衛教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