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民眾普遍有感儘管學生時代英語學習時數高,在職場裏仍難有所施展,尤其當國際貿易與交流互動與日俱增,「聽不太懂」也「說不出口」是許多人內心的痛。
意識到英語能力對於國家整體競爭力的重要性,副總統暨2024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在2018年任閣揆期間,推動「雙語國家」為政府重大政策,政策立意良善,但執行面在國內引起許多專家正反討論。
國內知名補教業者表示,英語能力快速提升在短時間可以透過某些方法達成,但要維持語言上的競爭力,長期學習環境的配合是需要的,但如何塑造這樣一個環境,不同族群有不同適合的作法。
菁英國際執行長高偉恩表示,考試導向的需求仍是多數學生上補習班學英語的主要原因,但隨著台灣即將轉變為雙語社會,補習班應超越既有形式,著重成為學習輔助的角色,尤其是隨著科技不斷改變、學習方式不斷變化,機構二十年以來不斷開發系統,迎合新世代學生的使用習慣。
「除了提高英語學習時數,2030雙語政策也強化數位學習這一塊,傳統的實體補習班也在此浪潮下推展數位化」,高偉恩說道。
菁英教學研發部經理馬中溥指出,新世代,尤其是2000年後出生的學生,他們很多是拿著手機、平板長大的,一開始他們使用這些連網的設備目的是為了娛樂,但疫情來了, 他們不得不把這些連網的行動設備當做是學習工具。
馬中溥補充,「科技就是不斷地在改變,我們也必須不斷研發新系統滿足用戶的習慣與需求,當中不斷從教師與學生端得到的反饋做修正與系統優化。」
除了在學的學生,許多在職工作者對於英語學習需求亦高,英語學習機構業者也推出客製方案幫助這群人在通勤、下班與周末休假等各種不同情境下,都能方便學習的服務。
馬中溥說,在職的英語學習者仍須先累積一定的閱讀、聽力這類輸入型的課程,透過大腦的消化後,才能做所謂的輸出,在語言學習上就是口說和寫作。所以我們要先幫助職學習者,在他們零碎的通勤時間規劃單字記憶小活動,讓他們能自然而然打造永恆的記憶,未來在輸出時能快速的提取使用。假日或休假日,在職學習者可以透過實體或線上參與口說會話課,練習與提升輸出的能力,而這套邏輯實證是有效能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