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八次總統選舉於1月13日順利完成,美國學者葛來儀隨機發表大選評論。她認為,民進黨史無前例3連勝將使中國失望,但不太可能刺激北京的統一策略在短期內發生變化。而這次投票率為71.86%,低於2020年的74.90%,但民進黨成為1996年台灣總統直選以來,第一個連續3屆執政的政黨。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刊出美中台關係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的文章指出,台灣副總統賴清德以略高於40%的得票率贏得大選,另兩組候選人中國國民黨挑戰者侯友宜拿到約33.5%支持,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得票率約26.5%得票排名第3。
她說,雖然今年投票率低於2020年約3%,但這是自1996年台灣首次總統直選以來,首次出現在總統大選3連勝的政黨。
但在國會部分,民進黨卻失去多個席位。113個席位中,國民黨連同不分區總計拿下52席,重回國會最大黨,民進黨獲得51個席位,柯文哲領軍的民眾黨取得8席不分區立委。因此未來賴清德在施政方面,恐面對比現任總統蔡英文更大的困難。
儘管薪資停滯和住房成本上漲等國內問題,對許多選民、尤其是年輕人來說很重要,但葛來儀認為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依然非常重要。
葛來儀指出,面臨中國日益增加的軍事、經濟壓力,以及虛假訊息和其他形式的認知戰,其目的是試圖分化台灣社會,並讓台灣人民相信,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他們的未來會更加光明。
蔡英文對中國採取堅定、一致和務實的態度,堅定維護台灣主權,同時拒絕屈服於北京的壓力。同時也加強與世界各地民主國家的關係,首先是美國,以及歐洲和印度太平洋國家。
這方面賴清德承諾追隨蔡總統腳步維護兩岸現狀,加強與國際夥伴關係,並增強台灣防禦能力。賴清德在勝選後致詞時表示,他「對維護台海和平穩定負有重要責任」,並將依照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不卑不亢,維持現狀,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自信的和中國展開交流合作,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達到和平共榮的目標。然而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我也有守護台灣的決心。
對此,葛來儀認為,中國與台灣政府已中斷8年的官方接觸,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太可能重啟與台灣的官方接觸,北京把賴清德和蕭美琴列為列為台獨2人組,只會把台灣推向深淵。不過,賴蕭配的勝選或許會令北京感到失望,卻也並不意外。
葛來儀認為,習近平希望美中之間的脆弱穩定關係不致惡化,可能會成為他不對台灣採取極其嚴厲措施的因素之一,至少2024年會如此。
儘管如此,仍能預料中國將會對台灣持續施壓,且可能還會增強,但至少未來幾年內,中國不太可能對台動武或強迫統一,習近平會專注於經濟問題與軍隊腐敗,因為他可能明白對台動武將不利於達成讓中國在本世紀中葉完成民族復興的首要任務。
另一方面,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亦撰文引述多位研究員的看法。
引述中央社報導,澳洲國立大學政治學者宋文笛(Wen-Ti Sung)認為,為了表明對選舉結果的不滿,短期內,可預見北京可能會對台灣的部分出口產品實施具針對性的經濟制裁,並進行軍演等文攻武嚇。
但長期來看,倘若民進黨能克服內部分裂導致的限制,將能更有力地與北京談判,並有機會重啟與北京溝通渠道,這對穩定區域局勢至關重要。
「大西洋理事會」主席坎普(Frederick Kempe)則指出,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台灣,而是「中國國內威權體制的失敗」。倘若共產黨領導層運作良好,習近平大可對台灣選舉抱持更寬容態度。
但坎普憂心,習近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可能促使他必須讓台灣2400萬人民投入中國14億人口的懷抱。
「大西洋理事會」資深研究員馬克(Jeremy Mark)認為,在中國經濟放緩之際,現狀不太可能改變。不過,現狀也意味著北京可能將持續利用經濟手段脅迫台灣企業,中國可能會中止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下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部分出口恐將受到影響。
他預期,新政府選後將延續總統蔡英文的政策、分散投資風險,隨著美中緊張局勢加劇,以及兩岸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增加,這一趨勢已經在加速。
非常駐高級研究員山口亮(Ryo Hinata-Yamaguchi)則分析,賴清德的勝利雖代表民進黨仍是選民首選,不過民進黨並未獲得整體多數選民的明確授權,未來執政仍面臨壓力,需要策略性的調整政策。
另一名非常駐高級研究員洪川(Hung Q. Tran)認為,中國或許會以更具體的方式表達不滿,加強干預,可能對台灣採取初步海上封鎖行動,在全球面臨中東衝突擴大、油價上漲風險之際,中國的反應可能會為全球經濟增添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