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4總統立委大選,兩岸關係議題為成攻防重點,然而台灣學者投書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指出,本次大選將圍繞台灣而非中國展開,選民將選舉視為對執政8年的總統蔡英文的國政以及對執政黨的施政滿意度的公投,而非針對台灣政治認同與親中、反中立場的表達。新政府上台也將面臨與過去政府大致相同的挑戰。
相關閱讀:【CNN看2024選後】誰執政台海局勢各不同 施壓換談判?緩和變緊張?先禮看情況?
總統選情分析:侯柯選民分化嚴重 賴將成少數總統
根據內政部數據及中選會數據,台灣今年人口為2342萬442人,其中選舉人人數1954萬8531人,六都就有1358萬3349人、占總選舉人人數69.49%;以年齡層觀之,以40到49歲居冠,有388萬5393人、占19.88%,其次為50到59歲,有353萬1252人,占18.06%;20到29歲則有284萬9229人。這些選民將於明(13)日選出新總統及立法院未來四年的所有立委席次。
台灣民意基金會研究員黃柏彰日前投書外交政策雜誌分析台灣大選選情,他預測,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將於明日大選中略勝一籌,若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的支持者選擇棄保,轉投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反對黨仍有一定機會達成政黨輪替。然而柯文哲的選民最為年輕,大多不喜歡民進黨及國民黨,因此即便出現策略性投票,也不足以改變選情。
黃柏彰指出,反對黨選民在柯、侯之間分化嚴重,這意味著賴清德勝選也不會為民進黨帶來民意授權(public mandate),除非賴清德勝選幅度遠高於選前民調,而這不太可能發生。賴清德將成少數總統,他的勝利源自反對派的分裂,而非絕對多數的支持。
兩岸議題非選舉關鍵 選民更在意內政
國際媒體與學者常以兩岸關係報導、評論台灣選舉與政黨政治,以此狹隘觀點來看,民進黨勝利意味著台灣民眾拒絕中國、擁護獨立自主;國民黨的勝利代表與北京關係將更加緊密,或台灣放棄抵抗。然而,台灣的選舉並非總是圍繞中國,民眾往往更關心內政議題。
黃柏彰指出,2024年總統立委大選,首先是一場國內選舉。2019年香港雨傘革命引發台灣社會巨大同情與對被中國殘蝕的恐懼,使得民進黨在2020年總統立委大選取得決定性勝利。然而,2022年11月民進黨在地方選舉遭遇壓倒性挫敗,而2023年整年,台灣媒體與公眾主要聚焦蔡政府的施政、民進黨政治人物醜聞以及台灣經濟議題等內政問題。蔡英文的支持率更在2023年秋季出現崩落直到12月才部份回升,賴清德表態將延續蔡英文執政路線,蔡的聲望下滑也會對賴造成影響。
而立委選舉中,國民黨有望取得113個席次中的多數,但是否能取得絕對多數優勢仍是未知數。柯文哲所領導的民眾黨幾乎篤定會跨過5%的得票最低門檻,並取得幾個地方席次。若兩大黨無法達成國會過半,則少數的民眾黨立委或將成為平衡的關鍵,進而使得黨主席柯文哲在未來四年擁有更重要的立法影響力。
由於台灣政治制度賦予總統過大權力,可不經立法院批准逕自任命或罷免行政院長。因此,若總統所在政黨無國會過半優勢,總統仍可對行政部門與內閣行使近乎完全的控制權,不過反對黨將獲得更大權力,在預算及立法上否決執政政府。這意味著即便賴清德或侯友宜當選, 若其所屬政黨沒有立法院絕對多數優勢,他們也無動力與反對黨組成聯合政府。
許多分析評論指出,國民黨或民眾黨的勝利,會使兩岸關係回暖,緩和海峽兩岸軍事緊張局勢。黃柏彰認為,儘管可以預期兩岸在貿易上的小進步以及象徵性的政治姿態,但沒有證據支持,若特定候選人或政黨勝出,中國對台灣的侵略性軍事態勢與威脅就會消失。
新政府面臨相同挑戰
黃柏彰表示,過去事實證明,無論台灣政黨政治如何發展,中國都將持續強化人民解放軍,為潛在的對台戰爭做更充分的準備。即便在前總統馬英九執政八年期間,國際評論家普遍認為兩岸關係就算非完全友好也是回暖,解放軍對台部署的彈道飛彈數量仍然穩定大幅增加。也沒有證據證實,蔡英文與民進黨的聲望下滑,改變台灣民眾政治認同傾向與對政治未來的偏好。
黃柏彰直言,無論誰將執政,下任總統與立法院都將面臨與過去政府大致相同的挑戰:改善台灣經濟,尤其是年輕世代低薪問題;改革軍隊提升自衛能力,面對挾巨大優勢的中國解放軍;對整個亞太區域最重要的也許是,在不犧牲台灣人民對自身主權與身分的渴望的同時,與北京尋求和平,儘管這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