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大選將至,分析指,無論賴清德、侯友宜還是柯文哲當選,短期經濟前景應是一片看好,但長遠來看,投資人仍心存疑慮。台灣究竟要與中國加深連結,抑或擁抱美國與其他夥伴國,將取決於大選結果。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香港科技大學客座教授艾西亞(Alicia Garcia-Herrero)在日經亞洲撰文指出,台灣 2023 年 GDP 雖因半導體等電子產品出口趨緩,僅達1.2%,低於 2020 至 2022 年間平均成長 4.2%,但最糟的情況似已結束。
艾西亞認為,隨著電子產品供需週期回到成長,出口回溫,加上消費力道強勁,就業市場維持韌性,投資回穩,台灣今年經濟可望成長 3%。儘管如此,一項揮之不去的陰霾,便是地緣政治風險。
艾西亞表示,外國投資人愈來愈不願大力押注台灣。鑒於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存度高,若新執政者一力降低依賴,勢必牽動獲利前景。台灣對中出口雖已從 2015 年至 2019 年的 40% 降至 2023 年的 35%,中國仍是台灣最大出口國。
台灣對亞洲其他國家的出口占比已於 2023 年增至 30%、對美國增至 17%(主為半導體產品),雖致力分散貿易,但要如何再拉低對中出口,卻是個問題。畢竟,在北京當局的阻撓下,台灣始終未能簽署任何重大雙邊貿易協定,遑論加入區域貿易體。
綜觀三黨經濟政策,艾西亞指出,民進黨有意續推分散區域貿易與投資,國民黨意在重彈先前與中國簽訂的經濟協議老調,民眾黨似乎欲取中道,卻無明確論述,或許也是這幾周來民調下滑的原因。
她分析指,三人在社會、勞工政策的路線較為相近,都支持提高基本薪資,保護弱勢權益,產業與能源政策則「有點意思」。柯文哲批台灣過度集中半導體產業,侯友宜卻主張給予該產業更多支持。能源方面,賴清德表明核能不能是台灣能源轉型的選項,但台灣苦苦未能提高再生能源佔比,勢必只能持續仰賴燃煤發電,煤炭還是從中國進口,不免諷刺。
艾西亞評析,去年台灣經濟走緩,似未對民進黨選情造成太大傷害,應是多虧了強韌的消費與勞動市場撐持。不管哪黨拔得頭籌,短期內經濟應也應能順風順水,得利於出口回溫與政治不確定性獲得排除。然而,她強調,新的領導人會將經濟重心轉向中國抑或其他方向?仍是個問號。對台灣而言,要想把經濟與政治切割,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