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高人民法院 1 月推出了新的判決資料庫「全國法院裁判文書庫」,卻令法界人士擔憂,這非但不是朝公開透明的路線前進,反而走了倒退路,是習近平控制資訊取用的又一項舉措。
根據中國財新網,新的線上資料庫「全國法院裁判文書庫」,僅供法院人士內部專網檢索裁判文書,而律師、法學研究人員、社會公眾,均無從查閱。
金融時報指,中國 2013 年上線的「中國裁判文書網」,是國內外律師、分析家、企業查詢資訊的重要來源,但這些年來,放上網的資訊卻愈來愈少。
中方官員曾誇談「中國裁判文書網」是全球最大的法院文件資料庫,足足有 1.4 億筆資料。然而,去年新公布的文書自料卻跌至了 10 年新低,僅 1 千萬筆。該網站公布的文書涵蓋刑事與民事案例、政府補償、執法行動等等,相較於幾年前公布占比約七成,2022 年竟掉至三成。
原本執業律師可參考現有的資料庫,評估司法裁判標準,打贏官司的機率等等。如今舊的資料庫更新減少,新的資料庫功能與案件公開程度不明,不免令法界人士憂心忡忡。一名不具名的中國法專家認為,理應是一項重要法治改革,卻走向黑箱作業,他對此深感不解。
對於透明度下滑疑慮,最高人民法院一名高層 12 月 22 日駁斥稱,從未叫停裁判文書上網,公開率減少是「整改」、「優化」措施。他強調,「公開」與「公布」不能畫上等號,司法公開不意味所有訊息都必須在網路公布。裁判文書經宣判向當事人送達,就是實現公開原則。要防止公民的正當權益、企業的生產經營及公共利益,因不當公開而受到不利影響。
中國法律自媒體「煙語法明」12 月 12 日評論,沒了各地法院上傳的最新裁決文書,影響最大的肯定是律師。律師將須在法院建立自己的關係網,以便獲得最新的司法判案所要用到的裁判數據。
在裁判文書不公開的情況下,律師向當事人證明自己本事的方式,「就是隨手撥通法官的手機電話,在電話里詢問一下,現在的賠償標準是什麽。」「如此辦案標準不公開,裁判尺度不一的無從考證,別說案件當事人,就是律師,也不得不見了法官也要低三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