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總統、立委選舉進入倒數白熱化階段,候選人把握緊要關頭進行造勢活動,各家媒體、專家評論不斷評論選情局勢,不少民眾的情緒亦隨之起伏。根據研究指出,預測與政治選舉相關的壓力,就會對身體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壓力越高,身體健康狀況越差。該研究2023年3月發布於《心理報告(Psychological Reports)》期刊。
該研究由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進行,以140名18至86歲的美國成人為研究對象,於2018年美國中期選舉(11月6日)前22天、當天及後7天,請受訪者每天線上填寫問卷。問卷的題型包含:預期每日與選舉相關的壓力(24小時內是否會經歷與選舉有關的壓力)、預期應對及每日身體健康的自我報告。
結果發現,參與者在預期壓力較高的日子裡,身體健康狀況更差;也就是說,僅僅預期可能出現的情況就可以讓他們感覺更糟;但如果處在預期壓力下,能夠事先積極參與問題分析,並進行批判性思考,那麼身體狀況就沒有變差。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從選舉引發的熱烈討論度或各式的選情結果分析等,可看出大眾相當重視選舉,如此便容易引發中長期的壓力事件及對生理的影響,出現壓力症候群、過度焦慮、沮喪難過,容易激動、憤怒、注意力不集中、自我防衛提高,嚴重則會出現情緒衝動控制困難而引發攻擊的行為。生理上也會因打亂規律的作息,引發免疫力降低、容易生病、睡眠品質不佳、暴食或毫無食慾等。
因此在這波選情倒數的熱潮中,讓自己處在身心平衡的狀態是重要的課題。胡延薇說,批判性思考是一種認知過程,它幫助個體培養認知彈性,能有效處理訊息,提高決策時的質量及多樣化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是對自己觀念和信仰的反思,增強心理韌性。
胡延薇提醒,人對於未知的事件通常易感到焦慮,希望能有足夠的控制及安全感,如可提前進行批判性思考,準備如何因應,就有足夠的安全感,增加對未來事件的掌握感,有助於身心健康的維持。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心中有期待,相對的會帶來興奮與不安,選舉後,因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或落選或當選,會有得勝的高興、輸的失落感,從上述研究得知,「問題分析」可協助降低事件影響的壓力引來的健康影響或風險,幫助人們設法避免發生他們預期的爭論或設法讓爭論不那麼激烈。
也就是說,隨著大選不斷逼近,可先假設落選會是什麼樣的情況:「會因此失去全世界?還是四年後可以捲土重來」?再者檢視是否有維持原本的生活作息,例如盯著看電視的時間比以前長很多、很常忘記吃飯、睡不著覺、易怒、抱怨不斷等。另外,同一家人如支持不同政黨候選人,當有些爭論不愉快時,可先離開現場,讓衝突或產生焦慮的感覺下降。
葉雅馨說,身旁的家人朋友若過於投入選舉,導致情緒受到強烈影響的話,可以善用「問題分析」的模式提醒對方,「選後結果不如預期一切就完蛋了嗎?會是什麼情況?要和朋友就此絕斷、移民?還是繼續過日子?」
葉雅馨提醒,避免過長時間觀看政論或批判性的節目,改為追劇或看一些運動頻道,讓情緒不被選情所左右,影響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