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議題為總統大選攻防焦點。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質疑,蔡政府執政下台灣反對大陸市場依賴更甚,並批中國陸續暫停我國農漁產品進口,台灣在WTO申訴無果。對此,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22日晚間反駁,稱截至11月止台灣對中國出口降至35%,創新低;農業部今(23)日表示,已多次透過雙邊管道及在WTO相關委員會提出特定貿易關切,要求中方改正,未來也將視中方回應,採取必要措施。
經貿辦:對中出口創新低、新南向有成
趙少康22日在公辦電視政見發表會上質疑民進黨高舉新南向政策旗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卻更勝從前。經貿辦回應,截至今年11月台灣對全球總出口3926億美元,對中國出口1389億美元,占比由2010年的42%降至35%,創近21年來同期新低,美國、東協及日本則有明顯增加,顯見分散市場成效。
經貿辦表示,新南向政策帶動新南向貿易,且分散市場成效佳,貿易總額部分,台灣與新南向國家貿易總額自2016年958億美元,增加至2022年1803億美元,成長88.2%,增速優於台灣對全球貿易成長,也大於對中國的成長。
經貿辦還提及,累計今年1至10月,台灣對新南向國家貿易順差已達211.54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增加39.3%;對中國貿易順差則較去年同期減少21.2%;而投資部分,經貿辦表示,以2022年為例,台灣對新南向18國投資達52.7億美元,對中國投資僅50.5億美元,今年截至9月也達43.30億美元,持續超越對中國投資的25.29億美元。
此外,新南向旅客占整體來台旅客比重大幅增加,經貿辦表示,從2016年的16.8%,2022年大幅成長為37.6%,預估今年新南向國家來台旅客約可恢復到疫情前的8成。
農業部:中國已落居我國第4外銷市場
趙少康亦在發布會上提及,中國暫停我國農漁產品進口,台灣至WTO申訴無果。對此,農業部回應,中國自2021年3月起陸續以不符合國際慣例與科學原則的理由,暫停我國鳳梨、釋迦、柑橘類等多項農漁產品進口,以及中國在2019年11月提出要求各國輸中食品企業必須註冊的相關規定,政府在透過兩岸管道未能獲得中方善意回應。
農業部表示,之後已依照WTO相關程序,分別於2021年11月至今年11月共7度在「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SPS)委員會會議,以及2020年2月至今年11月共12度在「技術性貿易障礙」(TBT)委員會會議提出特定貿易關切,要求中方與我國進行技術性諮商,並請中國遵守SPS及TBT協定、符合科學原則與透明化規定、提供足夠資訊,以及改正相關措施,卻始終沒有獲得正面回應。
針對中國大陸不符合國際慣例與科學原則的措施,農業部表示,政府已多次透過雙邊管道及在WTO相關委員會提出特定貿易關切,要求中方改正,未來也將視中方回應,採取必要措施。
面對中國作為,農業部強調已持續積極透過促進內銷、強化加工與拓展外銷相關政策措施,穩定供需與市場價格,並積極引導分散外銷市場與擴大出口規模。台灣去年主要農產品出口國家為美國出口額9.12億美元、日本8.6億美元及中國6.8億美元。此外,外銷加拿大金額成長5.5%、日本成長11.0%、韓國成長4.1%,新南向國家的菲律賓成長8.6%、新加坡成長4.6%、印尼成長7.8%。
農業部表示,尤其今年1至11月對中國出口農產品4.4億美元,落居我國第4大外銷市場,顯示多元分散外銷市場有成,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