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犯台有多種假想,除了環太平洋國家的牽制、美國聯合盟友的經濟制裁,路透分析指,印度洋可能成為中國的一大軟肋,不僅可扼住其石油供應,也是軍事封鎖要道。
中國印度洋航運現況
每天約有 60 艘滿載的油輪來回往復波斯灣與中國港口,中國泰半石油來自此一水道。當這些油輪,以及許多前往中國的巴西與非洲船隻,穿越印度洋時,卻進入了美國宰制的海上戰區。
軍事專家透露,若中國與台灣爆發戰爭,或釀成其他東亞衝突,印度洋或可成為攻擊中國弱點的切入點。澳洲國立大學安全學者 David Brewster 表示,若大戰爆發,此處的中國油輪相當危險,解放軍戰艦也缺乏空中支援或軍事基地設施可依賴。
騷擾、攔截甚至封鎖中國航運都是可能選項,如此便能迫使中國不得不分出力來,派遣軍艦前往區域護航。若戰爭全面爆發,奪下足以乘載 200 萬桶油的油輪,無論是將之擊沉或收為己用,無疑是一大斬獲,足可危及敵方的經濟命脈。中國在考量相關風險後,或會對武力犯台三思再三思。
截至今年 11 月,中國共進口了 5 億 1,565 萬噸原油,平均每天 1,127 萬桶,年增 12.1%。美國五角大廈估計,中國的石油與天然氣進口,62% 取道麻六甲海峽與南海,都是印度洋的重要水道。另,用於飼料的大豆,部分也得從印度洋此一水路輸入。
中國在印度洋的軍事防禦
中國雖有龐大的軍事衛星網絡,但若要在印度洋部署海上行動,卻只有一處軍事基地,且缺乏能抵禦海陸攻擊的空中掩護。
美國國防部在 10 月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中指出,中國在印度洋周邊有 11 處「潛在」基地,部分位在巴基斯坦、坦尚尼亞、斯里蘭卡,反映了習近平「一帶一路」倡議所能獲得的好處。但這些地點均未派駐解放軍,也不曾聽聞保證在戰時提供中國軍方使用。
中國在西印度洋邊陲雖有非洲吉布地一處海外軍事基地,於 2017 年設立,駐兵 400 名海軍陸戰隊,但該基地並無飛機場,且猛虎環伺,有 7 處外國軍事設施,包括美國、法國與英國。
相較之下,美國自冷戰時期至今的長期部署,在印度洋投射的軍力非是中國可比擬。除了有駐紮巴林的美國第五艦隊,總部設在日本的第七艦隊也會駛至英屬印度洋領地迪亞哥加西亞島(Diego Garcia)。該島建有可供長程轟炸機起降的跑道,以及可讓美國航空母艦停泊的潟湖。
往東看,澳洲也已加強 P-8 海神式海上巡邏機的反潛偵察活動,並擴大興建核動力潛艦基地,可供英美潛艦以及自家新打造的潛艦艦隊使用。
根據監控印度洋軍事活動的專家,目前中國在此海域常態部署 4 至 5 艘偵察船、4 至 5 艘戰艦,以及 1 艘攻擊潛艦。不過,為了確保印度洋供應路線安全,防範海盜,因應「霸權國家」取得關鍵航道的控制權,解放軍料會加強行動。
中國海軍雖將載有核子彈道飛彈的潛艦部署在海南島基地,但持續改良攻擊潛艦後,可望擴大部署範圍,對美國造成挑戰。
海上封鎖之難題
就算中國無法在印度洋取得海上主宰權,卻可能得力於某些因素。
首先,要對中國進行海上封鎖,並非易事。追蹤、控管航運活動都是大工程,還得先確保運往澳洲、日本、南韓等地的貨運不受影響。史學家對於二戰期間針對德國的封鎖究竟效益如何,仍爭論不休。
再者,中國也不是沒學到教訓。根據分析公司 Vortexa 及 Kpler,中國有 60 天左右的戰備與商業原油儲備,許多石油貯藏在地底,衛星難以探測。中國也有一定的天然氣庫存,且正從俄國、中亞、緬甸等地增加天然氣進口。
至於食糧方面,中國在小麥與米這兩大作物能自給自足,庫存勢必驚人,惟此乃國家機密,外界無從窺知。
去年,華府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要求五角大廈提供機密報告,羅列要封鎖中國能源航運所需的軍事準備。委員會表示,報告必須說明中國在危機或衝突之中,將如何透過配給與陸路運輸方式,滿足其能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