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龍頭台積電(TSMC)是台灣的驕傲,台灣的矽盾,但隨著 2024 總統大選逼近,許多選民不禁思考,政府獨厚晶片產業,真的是國家之福嗎?
台積電是全晶圓代工龍頭,是戰略資產,從美國、日本到歐洲各國,無不努力討好,盼台積電能赴海外設廠。但,金融時報指出,許多民眾對政府重押台積電,偏重支持此一產業的做法,不是沒有疑慮。
截至 12月 8 日,台積電占台股比重高達 26.8%。物理系龔姓學生 Eddie Kung 表示,政府如此仰賴台積電,但該公司之利益卻不一定符合台灣整體經濟最佳利益。
他指出,生產半導體需耗去大量能源與水資源,台積電在台灣擴廠難具永續性,也與全球減碳努力背道而馳。「要選擇 TSMC 還是氣候?不是應該在擁有大量再生能源的地點蓋晶圓廠嗎?」
根據台積電 2022 年 ESG 報告,該年海內外廠房共使用了 210.56 億度電力,相當於台灣每年用電量的 7.5%。台積電稱公司致力永續資源利用,廠房的水資源再利用比率也高達 90%。
Kung 之憂慮其來有自。台中有著全台最大燃煤發電廠,身為台中居民,飽受空汙所苦的他,對半導體帶來的環境壓力特別有切膚之痛。然而,深有同感的人比比皆是。
硬體電子工程師吳姓民眾 Wu Chun-han 表示,台灣在全球晶片製造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卻可能引發「荷蘭病」(Dutch disease),亦即特定產業的勃興阻礙了其他產業的發展。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也曾提及荷蘭病,對於科技業與其他產業二者之間的投資金額與收入差距愈來愈大,他也表示憂心。至於「五缺」問題──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才,更一再上演。
過去兩年來,半導體占了整體出口 42%。相較之下,2016 年總統蔡英文上任時,約是 33%。台灣受惠於全球對 AI、5G 裝置高端晶片的需求,但許多傳統產業卻漸失競爭力。此外,台灣服務業人力多達 480 萬,晶片產業僅 66.3 萬,但在疫情打擊下,消費低迷,小型企業欲振乏力。
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指出,由於產業發展呈兩極化之勢,就算在經濟表現還算亮眼的 2021、2022 年,科技業以外的勞工,感受到的依舊是一片萎靡。
平心而論,蔡政府不是沒有扶植其他產業,這些年也力推智慧製造、綠能、醫療科技及國防產業。政府並提供誘因,促企業邁向產業升級,提高就業率。
王健全認為,政府做了很多,卻仍嫌不足,必須讓半導體產業的外溢效應擴散至其他產業。基於晶片與許多產業息息相關,如農業與汽車業,政府須做的是挹注更多資源,強化產業間的外溢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