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1-30 12:02
發布時間:2023-11-30 10:35
美國外交教父、前國務卿季辛吉29日在康乃狄克州家中與世長辭,享耆壽100歲。季辛吉是美中關係正常化的地緣戰略推手,也是現實主義政治的無情實踐者、狡猾而博學的戰略家,曾因策劃越戰終局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對美國外交的影響無可比擬。
美國政治媒體Politico報導,季辛吉顧問公司(Kissinger Associates)29日發出聲明宣布季辛吉逝世消息。這位相當於美國外交的代名詞的謀略家,1923年5月27日出生於德國東正教猶太家庭,為躲避納粹迫害,於1943年逃往紐約,歸化為美國公民。他曾就讀於紐約市立學院、拉法葉學院、哈佛大學,曾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尼克森(Richard Nixon)政府國務卿、福特(Gerald Rudolph Ford)政府國務卿。
因達成美國退出越戰、美中關係正常化、緩和美蘇關係等三項成就,季辛吉贏得無可替代的外交巨擘地位。1973年,季辛吉與北越談判代表黎德壽(Le Duc Tho)達成越戰終局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黎德壽以和平並未實現為由拒絕接受該獎。福特於1977年授與季辛吉總統自由勳章時表示,「他是我們共和國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他的卓越成就在美國史上是無與倫比的。」
季辛吉在1969年到1977年間倡導緩和政策、主打「均勢外交」,與尼克森(任期1969至1974年)合作期間,季辛吉致力推進中美關係正常化,於1971年訪巴基斯坦期間,裝病秘密飛往北京與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會談,為1972年尼克森訪中的「破冰之旅」、中美正式建交鋪路,以此對抗蘇聯一極的壓力。季辛吉與中國打交道逾40年,被譽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同時季辛吉也致力於緩和美蘇關係,他在1983年的採訪中表示,深信一旦與北京接觸,美蘇間的外交僵局就會解凍。他將蘇、中兩個共產主義超級大國玩弄於股掌之間,並藉此幫助美國擺脫越戰的泥淖。
季辛吉是現實主義的奉行者,他曾寫下「我們的目標是清除我們外交政策中的一切感情色彩。」他與尼克森幾乎以冷戰角度看待所有國際問題,因此,1973年的中東贖罪日戰爭也成了美蘇的博弈遊戲;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季辛吉在背後計算著大國政治的平衡關係;南美與非洲也是如此,每次危機都被評估,每次勝利被加以利用,提供的致命武器往往是等式的一部份。
尼克森與季辛吉的「均勢外交」與「穿梭外交」,撼動了全球關係的態勢,重塑世界需要冗長談判與深入地緣政治分析的能力,也需要意識到外交官知識的侷限性,這正是季辛吉的強項。尼克森在水門事件後黯然下台,季辛吉開啟與繼任者福特的合作。
季辛吉盛名在外,實則毀譽參半。季辛吉因主張使用轟炸與其他致命戰術作為外交籌碼而飽受批評,部分致力於結束越戰的人更對他咬牙切齒,認為季辛吉應當因策劃並在他國造成數十萬屠殺的戰爭罪被起訴。
作為首位擔任美國國務卿的猶太人,季辛吉在猶太社群中也有尖銳的批評者。他協助尼克森政府反對「傑克遜-瓦尼克修正案」(Jackson–Vanik amendment)」,該修正案旨在迫使蘇聯改善其受迫害的猶太公民的待遇。而1973年的中東贖罪日戰爭也被以方視為用「以色列的安全換取石油國家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