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今(28)日表示,國內今(2023)年已發現22例本土副傷寒確定病例,創10年來同期新高,其中1例死亡。根據疫調,部分個案有生食或食用未充分煮熟的食物,如烤蚵、生蠔、生蝦、生魚片及生干貝等。疾管署已啟動專案調查,針對菌株進行全基因體定序分析比對,同時針對本土確診個案進行更詳細飲食等暴露史之疫調,以釐清可能感染源。
疾管署李佳琳副主任表示,副傷寒為我國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根據統計,今年累計23例確定病例,分別為22例本土病例數,高於2014至2022年同期,另有1例來自印尼的境外移入病例。
李佳琳提醒,今年本土病例數高於境外移入,與過去幾年的情況不同。患者年齡介於10多歲到50多歲,以男性、20至29歲為多,居住地分布於11縣市,呼籲民眾避免生飲生食,並注意手部的衛生。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據疫調結果,今年本土22例病例中,有5例發病前曾食用烤蚵,2例有生食生蠔,因此染疫與生食、食用未充分煮熟的食物有一定的關聯性;此外,有8例皆在10月份發病,所幸這些病例並未造成人傳人的情形,如延伸出家庭、校園或職場群聚。
羅一鈞坦言,今年累計有22例本土個案,創10年來同期新高,為不尋常的情形,目前懷疑可能有本土隱藏傳播鏈,因此疾管署已啟動專案調查,針對菌株進行全基因體定序分析比對,同時針對本土確診個案進行更詳細飲食等暴露史之疫調,以釐清可能感染源,並阻斷感染源的傳播。
至於死亡病例為北部50多歲男性,癌症住院2個月期間採檢糞便分離出細菌,但住院期間沒有生食,陪病家屬檢驗陰性、同病房患者沒有疑似症狀,目前病菌來源不明,過世原因判定為癌症,與副傷寒無相關。
疾管署林詠青防疫醫師說明,副傷寒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是由副傷寒桿菌引起之腸道傳染病,主要透過食用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或尿液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傳播,過去也曾發生過某海域受到汙染,造成海中的貝類菌量較多,民眾在食用該海域的海鮮後而感染。
副傷寒的潛伏期通常為1至10天,可傳染期為1至2週,常見的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倦怠不適、厭食、腹痛、小孩常會腹瀉、大人則是便秘、相對性心搏過緩或軀幹出現紅疹等。如未接受抗生素等適當治療,死亡率可高達10%,反之則為1%。
林詠青呼籲,民眾應隨時注意飲食及手部清潔,並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避免生飲生食,食物須經過充分加熱煮熟後才可食用,烹調及製備過程亦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應飲用煮沸後的水或瓶裝礦泉水;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處理食物前或更換尿片後,應正確使用肥皂及清水澈底清潔雙手,才能有效防範。
疾管署提醒,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飲食史;醫療院所如發現疑似個案,請於24小時內通報。副傷寒相關資訊可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查詢,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