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為近代醫學重要發明,但近年抗生素抗藥性威脅嚴峻,2019年全球已有127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此外,今年在中國爆發的肺炎黴漿菌也是受到抗生素抗藥性影響所致。感染症醫學會23日攜手疾管署、健保署、重症醫學會與診所協會全聯會,響應「世界抗生素認知週」,呼籲「救救抗生素,讓抗生素救人」並提出「診間三問」,盼民眾正確認識、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自上世紀被發明以來,至今已拯救全球上百萬條生命,為近代醫學帶來重大轉變。然而,近年由於不當使用,使越來越多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進而導致抗生素逐漸失效,例如臨床醫師需更頻繁投入治療,患者感染抗藥性細菌也將使住院天數、治療成本皆成長4成,致死率更增加逾6成,每年更造成健保需額外支出,對醫療品質卻無提升。
為了解民眾對抗生素的認知及使用情形,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於今年針對年輕族群進行抗生素認知調查測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黃建賢秘書長表示,調查顯示,雖然有7成年經民眾自認了解抗生素,但實際上卻有6成的觀念有不少錯誤、行為上也有不當使用的狀況,例如誤認抗生素等於消炎藥、誤以為抗生素可以治療病毒感染、誤以為有一樣症狀即可吃一樣抗生素等,另有3成會不當使用抗生素,其中以自行服用抗生素為最多。
中華民國診所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基層診所常遇到民眾會在症狀改善後就擅自停藥,或是未按照指示的間隔時間服藥。近期就遇到一名50多歲患者因泌尿道而前來就診,然而患者領藥後卻未按照醫囑服用完3天抗生素療程,2天後就因為症狀改善而擅自停藥,最後高燒、後腰劇痛,回診才發現已轉變為急性腎盂腎炎,這正是不當使用抗生素造成病況惡化的最佳例證。
陳宏麟進一步指出,不論是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或是未完整服用抗生素療程,不只無益治療、患者也可能出現額外副作用,更會讓細菌有機會對藥物發展出抗藥性,是抗藥性細菌出現的主因。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高國晉理事長指出,抗藥性細菌比起一般細菌更難對付,不僅容易讓免疫力不佳的民眾感染後容易併發重症、需進到加護病房搶救,臨床醫師也會為了找出可以對抗抗藥菌的藥物,需要嘗試藥物治療與等待檢驗結果,因此延長治療時間。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呂紹煒副秘書長說明,感染一般細菌者,半數可於12小時獲得控制,不過感染抗藥性細菌者卻需48小時,顯示一旦感染抗藥性細菌將延長治療時間達4倍。
因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今年更首次與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共同提出「診間三問」:
- 「有沒有」:藥物是否有抗生素
- 「吃多久」:處方中的抗生素應該服用幾天
- 「小心什麼」:本次服用抗生素應注意什麼
希望民眾於看診時主動向醫師提出以上三道問題,以掌握自己的藥物內容、學習正確服用觀念、才能正確服用藥物。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還說,對抗抗藥性細菌需要醫病共同合作,提醒民眾在使用抗生素時,應謹記「四不一要」觀念:「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