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全球統計,憂鬱症大概佔全世界人口的3%,而女性罹患憂鬱症是男性的2倍,在台灣約每四位女性就有一人感到憂鬱,而女性憂鬱時最希望「伴侶」和「閨密」陪伴。諮商心理師吳孟眞建議,陪伴有「三不三要」原則,不要急著給建議,應要多耐心傾聽,必要時也可尋求專業資源協助。
台灣憂鬱症人口已突破百萬,成為嚴重的健康與社會議題,尤其女性若有憂鬱情況,不只影響自身身心健康,還會影響家庭和小孩。有鑑於此,台北市珍愛扶輪社攜手肯愛社會服務協會,今舉辦「讓愛9.999讓我陪你999」公益活動,公布「台灣女性憂鬱調大查」結果,並發起「陪伴天使計畫」,推廣全民陪伴訓練,「陪伴天使計畫」需要社會大眾的支持與參與。
根據調查結果,在1117份的調查問券統計中顯示,24%的女性有憂鬱傾向,等於將近每四位女性就有一人感到憂鬱;最容易讓女性感到憂鬱的人生階段是更年期,其次為懷孕期(含產前產後)和中年期。
造成憂鬱的前三大主因分別為「健康」、「經濟」和「自我認同」,以年齡層來看,年輕世代(29歲以下)對「自我認同」最困擾,尤其是19歲以下青少女41% 因「自我認同」感到憂鬱;中青世代(30-49歲)對「經濟壓力」最有感、橘世代(50歲以上)則受「健康」因素影響最大。
調查中數據顯示,女性憂鬱時有4成受訪者絕對不會讓父母知道;有2成女性憂鬱時不會說,其中19歲以下族群最明顯的是,有3成年輕族群不願意讓人知道。另外,在女性憂鬱時最希望什麼人陪伴這個項目中發現,女性希望「伴侶」陪伴最多,其次為「閨密」;而19歲以下族群則以「都不要人陪伴」最多(35.29%),引起關注。
另外,女性最愛的兩大減壓法為「運動」和「找人聊」,但各年齡層減壓方式大不同;橘世代(50歲以上)最愛「運動」減壓、20-49歲女性偏好「找人聊」、19歲以下女性最愛「聽音樂」舒壓。而女性偏好的三大憂鬱治療法則分別為「心理諮商」、「自然療法」和「看西醫」。
諮商心理師吳孟眞提醒陪伴有「三不三要」原則,不要簡化處境、不要急著下論斷、不急著給建議。反之,三要原則—要有傾聽的耐心、要試圖更多理解、要找資源協助。學會正確的陪伴方式,可提供憂鬱症憂友心理支援,也可以避免踩雷,反將對方越推越遠。
吳孟眞表示,很多人為了儘快使對方情緒緩和下來,而用「別想太多」、「其實沒那麼嚴重」等話語來回應,其實並不是最適當的反應;還沒有完全理解就給予建議,也只會讓對方覺得你不懂她,比較恰當的回應是「有沒有什麼是我可以為你做的?」。多聆聽、多理解,會讓對方感覺自己不孤單。
如果發現對方憂鬱情緒持續一段時間沒改善,建議除了找支持系統(家人、朋友的幫忙),也可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或身心科的協助。
針對調查結果,3成年輕世代憂鬱時不願意或不敢讓人知道,且超過3成女性憂鬱時最希望得到伴侶的陪伴等諸多現象,長年服務憂友的肯愛協會提出「三大呼籲、一個邀請」。
肯愛協會秘書長蘇禾表示,由於年輕世代憂鬱時不願意或不敢讓人知道,呼籲年輕族群善用科技心理諮商工具,可以利用線上或APP尋求心理諮商;而由於中青世代最希望伴侶陪伴,肯愛則呼籲中青世代伴侶可以多協助日常家務,在協助中提供心靈支援與減輕勞務負擔,不失為有效方式;另外也呼籲橘世代的憂友可透過社交式運動,利用運動與人際互動,提升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