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接觸大自然、綠地,有助身心健康,據成大最新研究還發現,綠地覆蓋率與自殺率有顯著負相關,鄉鎮綠地每增加1%,當地的自殺率就會降低0.2%,研究成果發表在《景觀與都市計畫》(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期刊。
研究團隊蒐集健保資料庫從2000到2018年,全台368個鄉鎮的自殺人數,並透過地理資訊系統及衛星資料,獲得取各鄉鎮的綠地數量(公園、校地為主),以美國麻州大學發展的地景指標量化程式Fragstats,來量化綠地的結構,包括大小、形狀以及綠地之間的連接狀況。
成大測量系教授吳治達表示,影響自殺的原因相當多,例如年齡、性別、經濟狀況、教育程度及都市化程度等,綠地數量只是其中之一,在之前的研究中,空汙與溫度都被認為與自殺率有關,而這項研究主要著眼於綠地的數量、形狀與分布等,因此利用統計學上的方法,將其他可能影響的因素一一校正。
吳治達說,例如過去統計台灣鄉村的自殺率高於都會區,但鄉村民眾擁有的綠地數量可能比都市的人多,影響自殺率的不同因素就比較需要校正。
經校正統計結果顯示,綠地的面積愈大、綠地的邊緣形狀較簡單、兩兩綠地間距離較近或可相互聯通,對於減少不同鄉鎮的自殺風險,有顯著效果,平均綠地每增加1%面積,自殺率就能下降0.2%,例如某一地區10年自殺死亡人口為1000人,綠地增加1%,死亡人數可降為998人。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吳其炘表示,綠地可以減輕壓力,增加社會互動,也能夠讓情緒放鬆緩和,都有助於減少負面的情緒,降低精神疾病的風險,進而提昇整體的精神健康。另外,綠地對於身體健康也有相當的助益,身體愈健康,愈能夠承受心理壓力,也間接降低自殺的風險。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系助理教授李曉昀表示,這項研究顯示綠地的數量與自殺率是有關聯性的,但並非絕對的因果,影響自殺的原因還有很多;而大片的綠地可以聚集較多人,相對提高社交機率,有助心理健康,而破碎小塊的綠地,一方面不容易找到入口處,另外身處其中可能比較沒有安全感,較不吸引人。
吳治達也表示,小塊綠地周邊吵雜、身處其中,放鬆的效果不如大塊綠地好,但如果可以把小塊綠地串連,讓民眾可以沿著綠廊散步,增加綠曝時間,放鬆的效果也會不錯。
吳其炘和李曉昀指出,國際上綠地與身心健康的相關研究不少,但很少有用形狀結構等指標來進行分析;此外,台灣因為有健保資料庫,記錄全民健康狀況,才能進行大規模的研究,這是國外的研究比較少有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