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台灣選出第一階段示範獎勵3座風場,跨出離岸風電發展第一步;2018年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遴選10座,2022年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競價選商;歷經10年的努力,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最近表示,離岸風電「轉大人」,商機龐大,值得注意。(上)
節能減碳、綠能環保、淨零轉型,已是全球共同的挑戰,如何在不缺電的原則,積極發展綠能,是台灣當前能源重要的課題。近年來不論太陽光電或離岸風電,都已累積相當多的經驗,政府規劃在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 GW(百萬瓩)離岸風電達5.6 GW,且自2026年以後,離岸風電以每年新增1.5 GW為目標,逐步推動中。
太陽光電受限於土地面積有限,發展困難,離岸風電成為台灣必走的路,但是技術層次相當高,發展不易,又要考慮技術移轉,以及日後維修問題,必須累積經驗,10年磨一劍,路途辛苦,但是「10年寒窗無人問,一舉得名天下知」,台灣的離岸風電已經逐漸揚名海外,獲得國際肯定。
離岸風電在去(2022)年第3階段區塊開發中,熱鬧非凡,獲得國內外業者共同的重視,參與廠商創紀錄踴躍,經濟部將風場規模從原來的十GW(百萬瓩) ,提高到十五GW,連帶使投資總額從第二階段的1兆元,提高到2兆元。由於投資需求相當大,融資需求將由國家擔任融資保證,替金融界創造龐大商機。
不止台灣積極發展風電,各國為滿足2030年全球離岸風電新增容量,全球需再投資270億美元。包括風力機、水下基礎製造、海事工程安裝,至少還需要39艘安裝船,水下基礎2297千噸鋼材,葉片2894片,塔架6019座,機艙823座。台灣離岸風電正值成長階段,深值投資人注意。
目前台灣離岸風電已有3個風場運轉,260支風機每天產生風電。需要開發商、供鏈、營運維護、融資、人才等,多方面配合,才能達成目標。今(2023)年風電新增100支。入秋後東北季風增強,風電1天產生80萬瓩以上電量,相當於1.5部台中電廠機組的裝置容量。綠能在離岸風電及太陽能光電合作下,已逐漸成為當前電力供應重要一環,潛力無窮。
海龍離岸風電是台灣史上最大單一風場,將提供超過百萬家庭用電。由於離岸風電從無到有,歷經近10年的學習曲線,各項技術及供應鏈逐漸完備,2025年產值將達到1.2兆元。當年建置5.7百萬瓩裝置容量,離岸風場總發電量215億度,新增2萬人次工作機會。
萬事起頭難,離岸風電起步至今,碰上不少麻煩,包括天豐新能源的允能風場,陷入683億元債務危機,接著北陸能源的海龍風場也傳出1500億聯貸案恐觸礁,如何防止離岸風電淪於金錢遊戲,需要嚴格控管資金運用流向,以及材料、零組件品質、工程單位的協調合作,技術的精進,環環相扣,都不容許有錯誤發生。
離岸風電國產化,已逐漸在北、中、南形成三個產業聚落,截至今年6月,產值已達近900億元,前景看好。政府從建廠、技術移轉,到量產,已有多個重要環節,進入穩定量產階段,包括水下基礎廠商平均月產能達3座、葉片廠平均月產能10支,鑄造廠平均月產能12套。國產化將有利於技術生根、維護方便,培植國內企業。
值得國人欣慰的是,政府大力推動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已得到成果,台灣廠商已從下游零組件供應商,晉升到生態鏈最頂端的風場開發商,已送環評審查的開發商,已有本土的台亞風能等,共計7家,深受業者的肯定,也為未來離岸風電業者逐步邁向國際化,奠定良好基礎。
政府計劃在2025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連光電20 GW,離岸風電經過示範獎勵、潛力場址兩階段建置,可達到5.6 GW,占總目標20%。新冠疫情肆虐,影響施工進度,經加速趕工後,目前已按裝258座風機,合計裝置容量達2.03 GW,後續還有3座風場陸續完工全年有望達到3百座風機,裝置容量2.25 GW,已進入初期收成階段。
為達成2025年累計設置5.6 GW目標,以及2026年至2035年,每年新增1.5 GW目標,離案風電建設多為專案融資,是成功推動全案重要關鍵,金管會、國發會都積極協助風電業者,解決資金需求問題,國發基金出資80億元,8家銀行出資20餘億元,保證專款共90億餘元,保證額度以10倍為限,總額近千億元,後續將協助業者做好財務規劃,解決資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