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前總理李克強10月27日凌晨疑因心臟病驟逝,台灣醫界也有人關注了這個消息。
Icu醫生陳志金粉專昨(27日) 就po出一張耐人尋味的圖片,解釋「心臟病」與「被心臟病」的差異 (如上圖) !內文則寫著(斜體字為全文) :
今天很多人在討論「被心臟病」
「被心臟病」其實屬於「不意外」的「意外」的一種,不容易和「心臟病」區分,但是,他們的風險因子,是不一樣的。
網友要我加註:
「被心臟病」有其「地域性」
至於是否會有「群聚」或「傳染性」?
有待進一步研究~
依小編淺見,「被心臟病」並沒有所謂的地域性,甚至放諸四海皆準,尤其在政壇!
畢竟政壇這樣的江湖,一般善良老百姓幾乎很難適應,沒有兩把刷子更是難以生存。在中國這樣的極權國家,也是想當然爾。
言歸正傳,為何要說李克強的死因或許就是「被心臟病」呢? 來看看以下德國之聲中文網,訪問與李克強同為北大校友的中國政治學者: 王軍濤的說法。
王軍濤簡介: 目前住在美國的王軍濤,現年65歲,他於1989年六四事件後,曾被中共保守派批為「煽動、組織、指揮反革命暴亂的重要案犯」,後被捕入獄。1994年以保外就醫名義被直接從監獄送上飛機飛往美國,自此展開流亡生涯,因未獲准返回中國以致護照過期,成為實事上的無國籍。 |
李克強對外,給人開明改革派印象(德國之聲中文網資料圖片,右為紐西蘭毛利人的一位長者)
王軍濤: 李克強的總理任期「窩囊」
但他還是說了些實話
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卸任不滿一年病逝,終年68歲。其昔日北大校友、旅美中國政治學者王軍濤回憶稱,李克強在校時思維敏捷、健談且鋒芒畢露。他感慨地評價說: 李克強的總理任期「窩囊」,「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還是說了一些實話」。
王軍濤也認為,主張改革或對習近平不滿的官員,可能會通過各種悼念李克強的方式來表達不滿,但很難如同過去般形成大規模的街頭運動。
王軍濤說,聽到李克強的死訊,他還是蠻難過的,因為在大學的時候他們是好朋友,後來走了不同的路。
他們過去曾在一起討論中國的前途,他並不贊成李克強走這樣一個官場道路。王軍濤甚至覺得,李克強很窩囊,
「他怎麼可以在官場去忍氣吞聲,去忍受這樣一些侮辱,
特別是能接受像習近平這樣沒什麼水平、剛愎自用的人的領導。我是覺得很窩囊。」
1978年王軍濤剛進北大不久,就跟李克強成了朋友。李克強是法律系,王軍濤是物理專業,他們之所以是朋友,就是因為經常對學術界一些新思想、方法論比較關心。
王軍濤說,
那時候的李克強思想比較敏捷,而且談風非常健,非常鋒芒畢露。
後來我看李克強在講話這個一字一句的,大腦要斟酌好一陣子,
我覺得這個官場怎麼把一個才子給搞成這個樣子……
他今天落到這個地步,我覺得反正很不值。
德國之聲問道:網上有人說背後肯定有黑幕,您會這樣想嗎?
王軍濤回答說:對,我認為李克強應該是被「謀殺」的。這種謀殺其實不是被直接謀殺。當然有人說,盡管習近平反腐搞掉了很多人,但是正部以上槍斃的只有賴小明一個人,而且是通過法律程序。
但是如果你注意的話,習近平在搞政治清洗的時候,像李源潮、令計劃下面的人,很多人死的年齡我覺得都有點非正常死亡,年齡都比一般老百姓還要低。當年的紅軍,那些人本來出生在貧困家庭後來經過戰爭年代,沒有吃飽穿暖,但後來得到醫療照顧能活到九十多歲。而這些被政治清洗的幹部都那麼早的就離開這個世界,有的說是抑鬱自殺,在王軍濤看來多少都是謀殺。
比如說李克強,像他這種級別幹部,他是正國級,對他的健康的監視肯定是非常非常仔細的。所以在這個時候他死了,即使不是死於謀殺,也是可能有些在整他,使他感到非常擔心,因為他的部下陸續都被抓進監獄中,他就很擔心有一天會波及他這來。
王軍濤引述他在美國接觸到的一些幹部說,他們在中國的同事差不多都已經被抓起來了,這不一定說抓進監獄裡。現在中紀委有一些特殊的學習班,在那進行審查,限制自由。這樣一個方式,王軍濤覺得可能也是導致李克強比較憂慮的原因,所以才會這麼快就離開人世。
德國之聲另外問到:中國官員們表達的不滿能帶來任何改變嗎?
王軍濤說:改變不了,只能刺激一下集權方式的發展。他說,對中國這種獨裁者來說,如果你用悼念另一個領導人的方式來表示對他的不滿的話,只會讓他更加變本加厲的去推行他的東西,而且鎮壓那些表達不滿的人。
德國之聲在另一篇文章提到,德國多家主要媒體27日都對李克強之死發表悼念文章,並形容他是一位「改革家」。
德國媒體: 李克強其實是
中國前領導人胡錦濤的親信
(圖/取自X推特帳號)
例如《法蘭克福匯報》以《改革家之死》報導李克強突然去世的消息,文章寫道:
「名義上,直到幾個月前卸任時為止,李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權力架構中的第二號人物。但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排擠之下,李克強幾乎毫無影響力可言。李克強一直被視為經濟之友,他是少數幾個既不屬於習近平寵臣,也沒有對習表達衷心的高層官員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李克強更是前中國黨和國家前領導人胡錦濤的親信。在2022年秋季的中共黨代會上,胡錦濤被當眾帶離會場。胡錦濤經過李克強身邊時,曾拍撫他的肩膀,而李克強則點頭示意。
十年前,李克強一度曾被視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可能人選。然而,黨內元老們最終選擇了習近平,而開明派的李克強則接替溫家寶出任總理一職。他的最重要職責是管控經濟。但擔任總理的十年期間,同習近平相比,李克強發出的聲音總是更加溫和、更有利於企業。他多次試圖軟化共產黨對市場的干預行為,但很少取得成功。不過,李克強也從未對習近平發出過公開挑戰。
李克強確實也沒有相應的權力根基。總理任期結束前,李克強在權力架構中進一步被邊緣化,而習近平則將包括經濟領域在內的總理管轄下的部委權力逐漸交由黨來管控。2022年,李克強退出政治局,2023年又從國務院卸任,盡管李克強並未達到傳統的年齡上限,但此後卻也沒有再擔任任何職務。相反,習近平則打破常規,開始了他的第三個任期。」
能講一口流利英語
李克強在國際社會很受歡迎
《法蘭克福匯報》文章回顧了李克強的求學經歷和官場生涯,並寫道,由於倡導較為自由的經濟理念,又很少重覆習近平的意識形態口號,能講一口流利英語的李克強在國際社會一向很受歡迎。
「李克強從未對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提出過公開的批評,但至遲在2022年,兩人的政見分歧就已非常明顯。李克強呼籲改善就業環境,並強調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有六億中國人的平均月收入不足一千(人民幣) 。而同一時間,習近平才剛剛宣布中國已經消除了貧困。」
德國《商報》的悼念文章寫道,在2013年至2023年擔任總理的十年期間,李克強較為親民,其經濟政策也較為自由:
「任期結束前,作為總理的李克強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應對新冠疫情,當時中國領導層採取了極其嚴苛的限制措施。他試圖以提高公共支出的方式來緩解經濟下滑造成的衝擊,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特殊時期,特殊應對'。」
人大會議上,他曾對中國與美國、歐盟發生貿易戰的風險提出警告,但幾乎沒有引起任何關注。在其任期的最後幾年當中,中國政治逐漸被習近平的親信所把持,在他們看來,關鍵時刻政治和意識形態遠比經濟事務更為重要。」
後記: 李克強生前關於「長江黃河不會倒流」的言論由來~~ 根據維基百科,2022年3月11日,中國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說到「我明確地告訴大家,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都會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長江、黃河不會倒流。 中國這40多年,從來都是在改革中前進、開放中發展。只要是有利於擴大高水平開放的事情,我們都願意積極去做,而且要堅定地維護多邊貿易體制,這也是我們自身發展的需要。中國對外開放40多年了,發展了自己,造福了人民,也有利於世界。這是個機遇的大門,我們決不會也決不能把它關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