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知微綜合報導)去年猴痘(Mpox)突爆發,疫情從非洲蔓延至歐美及全球各國,讓公衛官員嚇出一身冷汗,擔憂成為下一波大流行。在各國疫苗與衛教雙管齊下的努力之下,今年疫情終於趨緩,病例數大大降低,但唯有中國仍處於高峰。是何緣故?
猴痘多透過性行為感染,會產生如感冒、丘疹、膿疱等症狀,嚴重者可能致死。當各國案例逐漸下滑之際,中國今年7月、8月卻通報了1,000例,較同期其他地區高出半數之多。全國31個省分中,26省都出現病例,其中高達80%沒有明顯傳播鏈,顯見有許多隱形案例。
經濟學人指,中國猴痘疫情發展之所以與他國背道而馳,與排外情緒、歧視與保守心態脫不了干係。
去年9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微博直言,「不要同外國人發生肌膚直接接觸」,引來熱議與種族歧視批評。此外,僅管世衛(WHO)敦促高風險族群與醫護人員施打疫苗,但就如國外COVID-19疫苗遲遲不得其門而入,中國迄未批准外國Mpox疫苗,國產疫苗也還在試驗階段,致疫情壓不下來。
態度過於保守也是問題。由於染疫者多是與男性有性行為的男子,當他國同志團體加強防疫宣導、促同性戀人士採檢之際,中國多年來卻極盡打壓之能事,將這類組織視為破壞公民道德與政治穩定的族群。官方釋出的指引更稱,猴痘對「一般人」並無太大風險。
在中國的社群軟體上,有關Mpox的討論往往充斥「反同」言論,在此汙名化氛圍下,無怪乎同性或雙性戀男子更不願向醫師透露性向,也因此更難獲得所需的醫囑。有關當局先前宣稱只有男性會染疫,今年8月卻公布了5名女性案例,不啻自打臉。部分網民火上澆油,稱這些女子絕對是被gay男子騙了婚。
報導指,中國現對猴痘的因應方式,令人想起當初的愛滋病(AIDS)。1980年代,中國官員稱HIV病毒是淫亂的西方生活方式釀成的外國問題。直到1990年代,許多人因賣血漿而染上愛滋病,官方才開始展開全國性的防疫行動。
所幸,官方對猴痘的思維似乎漸有轉變。9月20日,中國將Mpox改列為與HIV同級的傳染病,此舉可望釋出更多防疫資源。同樣上個月,吳尊友在聯名致函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時警告,若地區感染不迅速控制,將加劇全球擴散腳步。他同時改了口,建議中國開始疫苗接種,降低大眾對此病的恐慌。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